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子弟兵: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3】

2018年06月05日08:34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資料照片:文昌航天發射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不僅要把任務完成好,還要把環境保護好。”世界環境日前夕,文昌航天發射場著眼提升綜合測發能力開展了一場演訓。記者注意到,保護場區生態環境作為一條硬性規定被寫入訓練要求中。

“文昌航天發射場是我國首個濱海發射場,在籌劃建設之初,各級就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剛性要求。”指揮員胡旭東帶著記者來到發射場轉運軌道前介紹說,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圓滿首秀。當時,火箭就是經過這條“通天大道”,“走”到發射塔架前的。

“這條‘通天道’既綠色環保又安穩可靠,它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航天人的生態環保理念。”文昌航天發射場工程建設指揮部主任周鳳廣告訴記者,為了不破壞生態環境,發射場兩個發射塔架最終設計為共用一段軌道,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轉運時要拐4個60度的大彎。按常規設計兩段直的軌道,既安全穩妥又簡單可靠,但卻會對沿途的原生椰林、濕地和灘涂等造成破壞,所以必須採取新設計方案保護生態。新一代火箭是重量級的“大個子”,轉運過程對軌道的要求極高,設計一條能讓火箭“拐彎”的軌道並不容易。設計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研發新型施工技術,成功為發射場“拯救”了一大片綠色。

走到發射塔近處,記者對一個大罐子產生了興趣。“這是我們設置的殘液收集罐。”發射場燃料加注指揮員曹國斌介紹說,加注完畢后,管路殘液通過自流或者氮氣吹掃方式進入殘液收集罐,保証了管路清潔環保,積液也可進入加注罐再次利用。

“每一次火箭問鼎蒼穹,都是‘綠色遠征’。”胡旭東告訴記者,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使用的是液氧煤油燃料,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使用的是液氧液氫煤油燃料,燃燒隻產生水和二氧化碳,火箭測發過程中的每一個獨立環節都充分考慮到生態環保要求。

近年來,新材料、智能化等技術迅猛發展。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以來,一直緊跟技術前沿,堅持用生態環保的理念創新實踐,營造出多項“兩全其美”: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液氫貯箱置換流程得到改進,減少了氦氣損耗﹔任務殘留的液氫、液氧通過高空排放方式處理,實現對生態環境“零影響”﹔使用冷凍水為廠房空調提供冷源,既節約電能又減少了氟利昂排放……

資料照片:守護昆侖山隧道的武警官兵在山上植樹。央廣網記者葛修遠 攝

青藏鐵路沿線,氣候惡劣、土壤貧瘠,蒼涼與荒蕪是這裡的主色調。

惡劣環境阻擋不了駐守在沿線的武警青海省總隊官兵心中對綠色的向往。他們克服困難在天路之畔植綠,為“生命禁區”增添了生機。

在海拔將近5000米、被稱為“生命禁區”的昆侖山上,高寒缺氧、飛沙走石,守護昆侖山隧道的官兵對綠色更為渴望。初春,在離營區不遠的一處山坡上,四級警士長馬全林正帶領幾名戰士挖樹坑。

“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這裡把樹種活。”馬全林說,幾年來他們在山上一共種了近百棵各類樹苗,定期給樹苗澆水、施肥、鋪干草,可栽下去的樹苗連發芽的跡象都沒有。直到有一年,兩株紅柳終於吐出了嫩芽。在官兵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已有十幾株紅柳頑強地活了下來,綠色夢終於綻放昆侖。

關角隧道中隊駐地常年狂風肆虐,有時甚至連旗杆都能吹彎,樹就更甭提了。“種不了樹就種草!”官兵與惡劣環境展開較量。

官兵在營區開出一塊平地,挖至地下30厘米,均勻地撒上10厘米厚的營養土,然后從外面鏟回蒿草、芨芨草等整齊地擺放進去,再澆水、施肥,最后用塑料膜平鋪在上面,拿石塊壓緊。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移植的草皮在“新家”冒出了嫩芽。

……

為了改善駐地脆弱的生態,近年來,這個總隊官兵積極參與“千裡共建青藏鐵路生態文明線”、格爾木“萬畝防沙林”、“絲綢之路”經濟帶綠化等活動,與駐地群眾一道投身到生態建設中,讓綠色在天路沿線不斷延伸拓展。(王東明、於曉泉 合新華社、解放軍報、中國經濟網、央廣網等報道,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邱越、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