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從“上山訓練”到“山上訓練”

——西部戰區陸軍緊貼使命任務錘煉高原實戰能力聞思錄

2019年01月18日08:5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火力打擊分隊向“敵”陣地實施覆蓋射擊。 袁宏彥攝

  俯瞰神州大地,自東向西,沿三級階梯拾級而上,青藏高原橫空出世,聳立西端。祁連山之南,橫斷山以西,250余萬平方公裡面積,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囊括大半西部國土。

  這裡是世界的屋脊,也是生命的禁區。自組建以來,西部戰區陸軍部隊連續3年組織所屬部隊奔赴風雪高原錘煉實戰能力,高原寒區實戰化訓練在改革轉型中不斷向縱深推進。

  從“駐訓上高原”到“駐扎在高原”,比時空跨越更急切的是觀念之變

  2017年9月6日,對於“邱少雲部隊”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在全旅官兵的共同見証下,邱少雲同志的塑像遷入該旅位於青藏高原的新營區。這名“老兵”的正式歸建,標志著該旅移駐高原任務全部完成。

  以前“駐訓高原”,如今“駐扎高原”,雖隻有一字之差,但對某合成旅旅長於洋來說,需要改變的遠不止這一點半點。

  於洋回憶,移防之初,部隊還是按照以往經驗,先慢慢適應,再逐步提升訓練強度。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場實兵演練提前到來。

  “那時部隊剛改編為合成旅,隻能硬著頭皮上陣,一下子暴露出很多問題。”於洋向記者舉例:高原山大谷深,射擊多為俯仰角射擊,但部隊很少練﹔地形復雜,炮陣地構筑、火炮打法受到很大制約﹔受環境影響,戰術行動遲緩,配合也不如以往嫻熟緊湊……

  從山地平原到風雪高原,從臨時駐訓到長期駐扎。客觀上看,是時間和空間維度的跨越﹔但從主觀來看,更需急迫改變的還是思想觀念。而觀念的跨越,恰恰是最難的跨越。

  “上了高原,就要站在高原視角抓訓練。簡單地把平原訓練內容移植到高原,無異於刻舟求劍。”於洋帶領部隊向高原訓練未知領域進軍:高寒地區體能訓練如何組織?如何保持裝備性能?如何構建符合高原特點的訓練場?……隨著一個個課題被攻克、一組組數據被採集、一項項制度逐步建立,官兵們征戰高原的底氣也越來越足。

  相比“邱少雲部隊”,另一個旅移駐高原的距離更遠、海拔跨度更大:他們是西部戰區陸軍駐地海拔高度最高的作戰旅。

  2019年新年伊始,該旅開訓動員大會剛結束,二營營長祁建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最初上高原時並沒有什麼感覺,畢竟以前也上高原駐訓過,物資等方面准備還是很充足的。”祁建說,問題逐漸顯現,是在冬天到來后。

  “以前高原駐訓都是在夏秋季節,所以那是我們在高原度過的第一個冬天。”祁建回憶,連日的大雪讓氣溫不斷降低,不僅裝備性能受到很大影響,官兵們平時的動作反應都遲緩了很多,大家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原計劃的冬季訓練內容不得不做出相應調整。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當真正意識到自己將扎根高原時,祁建和他的戰友們暗暗在心中立誓:要從“山野猛虎”變身“雪域之狼”。

  一年多來,該旅按照高原標准,在思想、體能、技能、戰術等方面全方位摔打錘煉部隊,高原“磨刀石”的特有優勢逐漸顯現:去年集團軍組織比武考核,在該旅隨機抽考兩個連隊,分獲第一和第三﹔參加陸軍新條令“百連萬人”比武活動,該旅斬獲高原賽區第一名。

  今年開訓,記者在該旅訓練場看到,同樣是凜冽寒冬,官兵們卻已漸漸習慣,體能、技能訓練有條不紊地展開,一派火熱的練兵場景。

  “以前我們常講‘從這裡走向戰場’,如今大家常說‘這裡就是戰場’。” 祁建的話語或能代表官兵們的共同心聲:“上了高原,心離戰場更近了,與使命貼得更近了,肩上的責任也更重了。”

  從“適應性訓練”到“實戰化錘煉”,仗在哪裡打就要在哪裡精訓實練

  雪域高原一派肅殺景象,冷月下霧氣繚繞的山頂上積雪依稀可見,某旅一場實兵實彈的班戰術綜合演練考核在寒夜裡展開。

  這不是潘承亮第一次參加班戰術綜合演練,但像這樣“硝煙味”十足的考核還是第一次:演習場縱深直線距離25公裡,預定路線專門設在險路、難路上﹔戰斗等級轉進、按圖行進、指揮通信、勤務警戒、野戰生存、進攻戰斗等十余個課目晝夜連貫實施,防衛星偵察、通過染毒地段、小股兵力襲擾等十余種突發情況輪番上陣。

  走一路、防一路、打一路……第二天中午,走下考場的潘承亮雖蓬頭垢面,卻不見一絲疲憊,興奮地說:“太過癮了,從偵察到分析判斷敵情,從保障到制訂行動方案,全都是自主進行,真像打了一仗。”

  2017年剛到高原時,潘承亮可從沒想過訓練強度這麼大:“畢竟這裡高寒缺氧,心想隻要能在高原待得住、能適應就行。”

  然而,旅裡的訓練計劃內容全、強度大、標准嚴,讓潘承亮絲毫看不出止步於“適應”的影子。一次對抗演練,讓曾是步兵專業訓練尖兵的潘承亮感到有點跟不上趟:“速度跑不快,槍打不准,電台連不上,和平原是兩方天地,自己那點手段根本玩不轉。”

  像潘承亮有這樣心理的官兵不在少數。旅領導介紹,過去高原訓練一般幾個月,大家過段苦日子就下山,如今部隊雖然住到了高原,許多官兵還不同程度存在臨時思想、適應觀念,甚至有的還認為在高原“躺著也是奉獻”。

  對此,旅裡及時開展使命教育、清除和平積弊,開展“奔赴高原為什麼,扎根高原干什麼,勝戰高原靠什麼”大討論,不斷繃緊官兵的練兵備戰之弦。

  如今臉龐已經晒得黑紅的潘承亮感嘆:“以臨時適應的心態進行高原訓練,高原對你就像待客一樣不那麼嚴苛﹔當你全身心融入高原時,高原會以它的真性情給你全方位的磨礪。”

  認識上的提升必然帶來行動上的自覺。某旅從海拔3000多米的營區到海拔近5000米地域駐訓,部隊安營當天就展開訓練,第二天就上馬實彈課目﹔某旅從成都平原到高原駐訓,鐵路輸送梯隊剛停靠在高原兵站,實戰演練任務就已下達。

  進入高原,就是進入戰場,就要用戰場思維衡量戰斗力的“成色”。

  去年底,多場高寒山地實戰考核連貫展開,40多個實戰課目綜合實施,旅營連三級聯動展開,晝夜不間斷進行……戰區陸軍領導明確要求:打仗需要什麼就設什麼考題,仗怎麼打就怎麼考。

  實戰砥礪催生可喜變化:炮兵群遭“敵”突襲,指揮員王應槐臨危不亂啟動預案,3個連隊迅速重組為2個連隊,繼續對“敵”實施火力打擊﹔設計戰法,作訓參謀羅虎把高原環境對火炮射距的影響計算精確到秒﹔戰斗轉移中遇到溝壑,班長徐肇成沒有一味求快,而是在認真分析環境、派出警戒后,才組織大家以戰術隊形通過。

  從新力量“亮劍”到新戰法“淬火”,制勝高原戰場還需邁過多道坎

  某合成旅旅長吳軍已數不清多少次率部上高原,但去年絕對是他底氣最足的一次。

  底氣足是因為有“好牌”:隨著合成體制的建立,該旅不僅主戰力量按作戰編組合成配置,電子對抗、特戰偵察等新要素新裝備也一同轉入。

  長纓在手,他率部隊整建制奔赴高原參加實兵演練,10多輛車載指揮方艙構成的指揮機構迅速建立,實時傳輸的信息數據涵蓋各個作戰要素﹔在立體偵察的指引下,各型火炮織出密集火網,實施准確打擊。

  “既有硬摧毀,又有軟殺傷,作戰手段更加多樣。”吳軍興奮地說,新編制、新要素、新戰法使部隊高原實戰能力呈現出“倍增”效應。

  與這個旅攜手參加演習的,還有首次上高原的某情報偵察旅。作為一支組建僅一年的新型作戰力量,“首戰”就放在高原,勇氣可見一斑。

  面對高原復雜的環境,旅長朱建彤信心十足:“高原偵察是一大難題,我們這柄新鑄就的鋼刀,就是來磨刀開鋒的。”

  演練中,他們不僅綜合投入十多種專業偵察力量,還主動聯合其他部隊偵察力量,形成“一張網”覆蓋整個目標區,將一份份實時更新的目標清單傳到指揮部,形成戰場態勢圖。

  前有偵察“千裡眼”,后有火力“鐵拳頭”。實兵演練不僅是孵化新戰法的平台,更為錘煉聯合作戰素養提供了“參照系”。

  這場實兵演練,是西部戰區陸軍部隊錘煉高原作戰能力的一個縮影。組建3年來,各個部隊高原訓練“打卡”更加密集,幾乎覆蓋所有兵種專業,數十項戰法成果填補訓練空白,千余件新裝備亮劍高原演兵場。

  雪域高原也頻頻傳來捷報:集團軍指揮所一次性進駐海拔4500米地域展開演練,某合成旅高原日行軍距離破歷史紀錄,某陸航旅首次組織飛行營整建制礪兵高原……

  力度不可謂不大,成果不可謂不豐。然而,高原官兵的目光,早已穿透眼前的小目標,聚焦到更遠的未來。

  去年幾項大的高原演習剛結束,戰區陸軍就自下而上召開問題檢討會,按照聯合作戰要求、實戰實訓的標准,查找出單兵素質、聯合素養、人才建設、保障機制等方面的數百個問題。

  問題很快拉出了清單,明確了責任,研究出了措施,一些成熟的建議已經進入了新年度的訓練工作指導,更多的還需要在新年度的高原練兵實踐中來檢驗。

  戰區陸軍領導說:“新體制編制運行,新質作戰力量組建,為提升高原作戰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我們的實踐還是初步的,必須孜孜以求、久久為功,才能分享到改革帶給戰斗力建設的最大紅利。”

  打一仗進一步。新年度,習主席的開訓號令剛剛下達,一支支雄師勁旅再次秣馬整裝,奔赴雪線……(孫利波 李森 唐磊)

(責編:羋金、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