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瞄准“至暗之地”,美軍鑽研地下作戰

2019年03月08日09:38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美海軍陸戰隊第11遠征隊化武專家身著防護服穿越地下隧道

美軍士兵參加地下作戰演習

多家美國媒體近日披露,美軍正著眼現實和潛在威脅,不斷完善地下作戰條令,強化日常戰備訓練,推進武器裝備建設,力圖贏得未來與作戰對手在“至暗之地”的攻堅戰。

難啃的“硬骨頭”

報道稱,回首過往,美軍的地下作戰經歷並不美好。常規戰爭方面,冷戰時期,無論是朝鮮戰爭還是越南戰爭,軍力明顯佔優的美軍都因敵軍“深挖洞”戰術一籌莫展。冷戰結束后,美軍在多場局部戰爭中未能“吃一塹,長一智”,仍因地下作戰精疲力竭。以伊拉克戰爭為例,在2004年4月第一次費盧杰戰役中,費盧杰城內的反美武裝憑借縱橫交錯的地道網絡挫敗美軍。《大失敗》一書作者裡克斯為此這樣寫道:敵人的准備要比美軍的預想充分得多。

非常規戰爭方面,美軍及其盟友在與“三無”恐怖分子(沒有接受系統軍事訓練、沒有正規軍事組織、沒有現代化軍事裝備)的地下作戰中也沒佔到便宜。以2017年摩蘇爾戰役為例,10萬名伊拉克安全部隊、盟軍和民兵人員,在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空中火力支援下,歷時半年才從隱藏在地下的數千名“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手中奪回摩蘇爾。

展望未來,美軍認為,如果與潛在對手爆發戰爭,地下作戰將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俄羅斯從蘇聯繼承了龐大的地下設施,旨在確保戰時政府領導層和軍事指揮中心的安全。朝鮮據稱擁有5000條地道,朝鮮人是“世界一流的地道工”(美國前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語)。美軍評估認為,在同上述國家開展地下作戰時,美軍引以為傲的情報、監視與偵察優勢難以發揮作用,精確制導武器難以打擊深埋地下的目標,地面作戰力量也難以應對突然出現的敵軍部隊。

各軍種致力補齊短板

對於地下作戰這一短板,美軍近年來著力從作戰條令、戰備訓練和裝備建設3個方面加以彌補。

作戰條令方面,美國國防部情報局局長阿什利2018年提出,美軍考慮在軍事學說中增加地下戰領域內容。分析稱,美國之所以高調關注地下戰,關鍵在於未來戰爭中城市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地下戰將是城市戰中不可回避的一環。2017年11月,美國陸軍出版《地下環境小規模部隊訓練條令》,對上世紀90年代乃至二戰時期的地下作戰行動規范進行修訂,為作戰部隊提供指導。

戰備訓練方面,美國國防部目前設有6個地下作戰訓練中心﹔美國陸軍已完成至少26個旅級戰斗隊指揮官的城市地下環境大規模作戰行動指揮輪訓﹔美國海軍陸戰隊正與地下作戰經驗豐富的以色列國防軍開展戰術層面聯合訓練,與挪威軍隊開展地道防御訓練。此外,美國空軍第12航空隊副司令克萊格·貝克在《打擊地下設施的戰略重要性》中指出,打擊地道目標要著眼“阻而不毀”,確保既能實現戰略目的,又能在戰后繼續使用地道,美國空軍要以此為目標,開展針對性訓練。

裝備建設方面,美國軍事網站透露,美國陸軍將耗資數億美元,為16個現役作戰旅裝備地下作戰裝備。貝克則建議,為實現對地下目標的不同毀傷效果,美空軍應研發當量可調的精確制導武器。從當前情況看,已進入量產階段的B61-12戰術核彈,將在打擊地下目標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仍面臨較大阻礙

文章稱,雖然美軍不斷推進地下作戰能力建設,仍面臨較大阻礙。

美軍當前最看重地下戰術行動和單兵裝備領域發展,卻忽視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城市。未來地下作戰的主戰場是城市,包括人口密集的特大乃至超大城市,這意味著光有先進戰術和精良武器還不夠,網絡戰、心理戰、輿論戰以及包括政治、經濟等手段的“混合戰爭”作戰樣式也將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影響城市戰成敗的關鍵。此外,一些非戰爭因素也可能左右地下作戰的成敗。例如,國際條約規定,禁止軍隊在戰時使用催淚瓦斯,這可能導致美軍在戰時控制敵方人群面臨較大困難。

對美軍來說,強推地下作戰能力建設與其說是在補短板,不如說是一種“執念”。從美軍表態和相關報道不難看出,美軍地下作戰在行動層面與特種作戰區別不明顯,在裝備建設上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具體執行前景堪憂。

知識鏈接

美軍地下作戰裝備

據美國媒體透露,美軍現役地下作戰裝備主要包括便攜式MPU-5智能無線電設備(單價1萬美元)、自持呼吸設備(單價1.3萬美元)、防彈盾牌和武器消音器等。

美軍在研地下作戰裝備主要分為3類:一是偵察通信平台,包括全天候無人偵察機、探地雷達,以及裝備高性能熱成像儀器、聲波搜尋設備和大功率通信儀器的地下偵察機器人等﹔二是目標打擊平台,包括當量可調的空對地精確制導武器、可在地下作戰的坦克等﹔三是單兵防護裝備,包括改進型夜視和呼吸設備等。(胡小刀)

(責編:劉金波(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