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立功喜報:距離“喜”到家門有多遠

2019年03月21日08:5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軍功,不是你說立就能立

立功喜報,是指向立功軍人家庭報喜的書面材料。

沒有一張立功喜報是隨隨便便得來的,榮譽的背后是艱辛。與新疆軍區某裝甲團幾名立功受獎的官兵交談,筆者有這樣一種非常強烈的感受。

“軍人用汗水和血水澆鑄的榮譽,沒有切身體會的人,是掂量不出其分量的。”該團參謀長周志剛,對官兵每一個來之不易的榮譽都會高看一眼、看重幾分。

去年6月,“國際軍事比賽-2018”“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組項目備賽場上,中士呂玉生駕駛步戰車在賽道上飛奔。為縮短越障時間,通過前方崖壁時,他沒減速,駕車直接沖了上去。結果,他的下巴狠狠撞上駕駛室前沿,磕開了一道隱隱可見骨頭的血口子。

呂玉生強忍疼痛,駕車繼續突擊。為不影響備賽進度,傷口縫合第3天,他就重返訓練場。最終,呂玉生與本組隊員一起,打破該項目比賽紀錄,奪得單車賽冠軍。呂玉生個人被大賽組委會評為“最佳駕駛員”,后來榮立個人一等功。

“受傷失利還要追逐冠軍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官兵有一顆金子般的榮譽心……”該團政委樊江偉在一次宣講中這樣講道。如何呵護官兵的榮譽心,是他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

2017年8月,該團四級軍士長高天龍和下士朱鵬,代表中國陸軍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7”“軍械能手”項目比賽,高天龍奪得榴彈炮修理冠軍,朱鵬奪得輕武器修理和射擊冠軍,分別榮立個人一等功。

一等功獎章、証書和喜報發到該團后,團裡第一時間召開表彰大會。隨后,部隊派出財務股股長陳奇、管理股股長王為,分赴高天龍和朱鵬的家鄉,協調當地政府和人武部,舉辦隆重的儀式,將喜報熱熱鬧鬧送到他們家中。

在軍地領導、學生和鄉親們的簇擁下,禮儀隊在道路兩旁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高天龍身披綬帶、胸戴紅花、手捧鮮花,走進位於甘肅省民樂縣新天鎮高新村的家。

高天龍父親接過喜報的那一刻,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妻子在一旁幸福得直掉淚,5歲的兒子喊著讓爸爸將大紅花戴到自己胸前。

以同樣高調的方式收到喜報的還有朱鵬。他說,從沒想到自己能與縣裡考上清華的“狀元”一樣風光。

從湖南省新邵縣人武部政委李金民手中接過喜報和慰問金后,朱鵬76歲高齡的奶奶不停地向孫子豎大拇指。更讓她沒想到的是,從那以后,十裡八鄉到家給朱鵬介紹對象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

除了“立功喜報送回家”,該團還有更多暖心舉措——

去年初,該團四級軍士長程江家屬剛隨軍,就在新建士官家屬樓分到一套住房。這得益於該團《隨軍官兵榮譽積分辦法》中的一個條款——榮譽積分高者,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住房。

去年12月上旬的一天,凌晨4點,氣溫降至-13℃,全團官兵站在營門兩側,靜待功臣回營。原來,該團12名官兵參加了全軍“先知·兵聖-2018”戰術級人機對抗挑戰賽,一舉取得8個項目的大獎。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全團官兵專門為他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

前不久,上級比武競賽任務剛下達到該團,官兵們就爭先恐后報名。練兵場上,為榮譽拼搏的身影越來越多。

今天,我們讓奪得榮譽的官兵風光無限﹔明天,就會有更多人激情無限地奪得更大的榮譽。

喜報,到家不該“靜悄悄”

其實,上士劉中春去縣裡人武部“領”喜報時,也問過人武部的同志,為啥沒有敲鑼打鼓送到家裡。

他得到的答復是:“咱們縣立三等功的同志比較多,我們人手不夠,隻好通知本人或家屬來領取。”

“呵護官兵的榮譽心,我們部隊盡全力做好,但官兵家鄉的民政部門和人武部能不能做好?我們心裡沒有底。”該團政委樊江偉說:“按理說,作戰部隊不應該直接把官兵們的立功喜報送回家。隻因這些年官兵們的喜報在回家路上遭遇了太多失望,不得已,我們才親自去送。”

為此,筆者連線了幾名在人武部工作的同志——

“主要原因就是,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機制要求必須怎樣把官兵的喜報送到家,也沒有明確的實施辦法。總之,這是一項既不問責也不加分的工作。”某地人武部秦科長說,上級考核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征兵、訓練、安全等重大工作,沒有涉及到每年送了多少張立功喜報。送不送,怎麼送,全憑“自覺”。

在一定程度上,這直接導致了各區(縣)人武部很難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送喜報工作中。

在某軍分區任職的楊參謀告訴筆者,送喜報時,人武部大多要邀請當地政府領導參加,以顯重視。但有的兵員大縣一年能有幾十名官兵榮立三等功。“地方領導需要處理的工作很多,不是一等功、二等功這樣的喜報,我們都不好意思去找領導協調。”

前往甘肅為官兵送喜報的管理股股長王為,就遇到了這種情況。雖然與當地人武部接洽時,同志們非常熱情,也十分積極地張羅送喜報的儀式,但是在邀請當地政府領導時,還是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王股長說:“當地領導原本表態,要親自把立功官兵的喜報送到家。結果,因為有臨時突擊任務,那名領導一連3天都抽不開身。”

如果說兵員大縣遇有這種尷尬有因可訴,那麼中士小梁的遭遇卻無處可查緣由。

小梁的家鄉在東部某沿海城市。當地應征入伍的兵員並不多,在部隊一直服役的更是寥寥無幾。拿小梁的話說:“目前,整個鎮還在部隊服役的,就剩我這一棵獨苗了。”

當初入伍時,當地人武部的同志又是請小梁全家吃飯,又是敲鑼打鼓地把他送到高鐵站,讓全家備感光榮。可小梁一進部隊營門,當地政府和人武部就再也沒有動靜了。

入伍5年,小梁先后兩次榮立三等功,家人不僅沒盼到敲鑼打鼓送喜報的熱鬧場面和榮光,喜報還不慎“走失”過一張。

“家裡人差的不是慰問的錢和物,而是一顆心。”該團二級軍士長方政剛說,每一名官兵入伍時,都揣著一個“干出樣子、為家鄉爭光”的夢想。當這個夢想通過官兵們付出汗水甚至鮮血實現之后,家人卻感受不到這份榮譽帶來的榮光,他們的內心難免有些失落。

該團副政委王宏濤提出建議:能不能出台一個規范性文件,明確哪種類型的榮譽,可以由部隊上門送﹔哪種類型的榮譽,應該由人武部或地方民政部門聯合送。這樣,在厘清責任范圍的同時,也規范了送喜報的程序和方法,避免出現“部隊擔心送不到”“不管送不送,人武部都不會被問責”和“啥類型的喜報都要等當地主要領導送”等現象。

這個“喜”到底該誰來報、如何報

去年9月,該團首次將兩名一等功臣的立功喜報送回家后,引起較大反響,甚至引來中央電視台《軍營大拜年》節目組為其做專題電視片。

春節前,全軍許多單位也紛紛組織了多種形式的“送喜報回家”活動。有的單位甚至組建多支小分隊,將三等功及以上榮譽的喜報全部送到官兵的家鄉。

該團組織股股長閆浩在欣喜的同時,心中又感到些許不妥,“其實,作戰部隊一下派出這麼多干部,還是比較牽扯精力的。”

那麼,官兵們的立功喜報究竟該由誰來送?如何送?到底有沒有明確的制度和規范?

為立功人員送喜報,歷來是我軍一項重要的榮譽激勵制度。

早在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王稼祥等就聯名發出通知,明確要表揚八路軍、新四軍干部戰士的英勇行為。

解放戰爭中,新四軍一師二團提出了“把功勞記在功勞簿上”“有功報功,論功行賞,人民功臣,個個尊敬”的口號,還建立了“三証”,即個人有“功勞簿”,連隊有“功勞簿”,家裡發“功勞狀”。一人立功,全家光榮。

1951年4月,志願軍政治部規定,凡立功與當選英雄模范的個人與單位,均按等級給予獎勵,主要有:會議嘉獎,通令嘉獎,授予獎旗、獎狀、獎章、獎証、紀念証,軍旗前照相,給家庭寄喜報,編撰傳記,登報表揚及向全國廣播。這是全軍首次將寄喜報工作寫入軍事法規之中。

2014年7月27日,經習主席批准,原解放軍四總部制定了《軍隊獎勵和表彰管理規定》,其中第十九條明確:人民武裝部收到受獎通知書和喜報后,應當協調民政部門舉行一定儀式向受獎個人家庭送喜報,並協調當地媒體做好事跡宣揚工作。這個規定為送喜報提供了法理依據。

“呵護官兵的榮譽心,部隊不能剃頭挑子一頭熱。”作為“立功喜報送回家”發起人,該團政委樊江偉這樣認為。

樊江偉說:“從中央下發文件到省、市、縣、鄉鎮,再到村委會、居委會,有6個環節。部隊和地方政府、人武部、民政局,不管哪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政策落實打折扣。”在呼吁全社會更加重視官兵榮譽的同時,他也提出了軍地各級“還需再多花點心思、動點腦子、使點勁兒”的建議。(李嘉斌 趙治國 唐繼光)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