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打造科研攻關的“戰斗堡壘”

——記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劉瑋科研團隊

2019年07月03日09:1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6月初,河南省商城縣鲇魚山鄉大碑村村民黃丹丹,又一次接待了從北京來的“老朋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員劉瑋及其科研團隊。

3年前,持續發低燒的黃丹丹,因惡心嘔吐被緊急送往當地醫院,經抽血化驗,發現白細胞、血小板等多項指標異常,懷疑患蜱虫叮咬感染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連夜轉診至解放軍第990醫院,急診收入感染科重症監護室。因醫治及時,黃丹丹最終順利康復。從確診到救治,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劉瑋課題組關於蜱媒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像黃丹丹一樣,受益於劉瑋團隊研究成果的還有很多人。2010年至今,劉瑋團隊每年都在河南信陽和駐馬店等地設立監測哨點,定期開展疫源地流行病學調查,獲取駐地疫源地的蜱虫種類、季節消長、病原體本底等第一手數據,為蜱虫活動高峰時段嚴重滋擾官兵健康的蜱媒傳染病提供針對性防控指導。

該團隊還和第990醫院成立聯合醫療組,與當地駐軍單位的衛生連,針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進行聯合攻關、防控和應急救治,形成“三位一體”聯合模式,在國際上首次建立該疾病早期臨床診斷常規檢驗指標群,並成功應用臨床,效果確切﹔確立了疾病臨床死亡及臨床預后的判斷指標,首次通過大樣本臨床數據評價臨床治療效果,確立了該病的最佳綜合治療方案﹔形成了完善的診療體系,大大降低了疾病的病死率。

前不久,劉瑋帶領團隊來到陸軍某野外訓練場,對季節更替期需要重點注意的衛生防疫方面專業知識為官兵們進行系統性授課。針對基層常見的腺病毒、流感病毒感染等容易出現的急性呼吸系統傳染病,科研人員耐心為官兵普及基本知識和防治要點。此外,他們還通過定期授課、宣講巡診、現場調查等方式,向駐地群眾和駐訓官兵普及防控知識,確保部隊官兵“零發病”。

談到團隊取得的成績,劉瑋這名有著近20年黨齡的老黨員告訴記者,研究室黨支部堅持“抓黨建從科研出發、抓工作從黨建入手”,科研工作始終圍繞姓軍為戰落實落地,將科研方向聚焦官兵現實需求,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科研創新、執行任務、服務部隊中錘煉黨性修養、提高能力素質。

研究室研究員方立群,自主研發的集醫學地理、疫情防控、傳染病源、媒介生物等多項信息於一體的軍事醫學地理信息系統,能根據各戰區實際“私人定制”,數據全面,實時更新,成為部隊行軍打仗的“防病防疫指南”。

一花獨放不是春。作為團隊新一代“領頭雁”,劉瑋與支部成員深入思考,提出了“抓黨建促科研,攻難關育人才”的團隊發展新理念。為此,研究室黨支部大膽將黨性強、業務精、攻關能力突出的年輕骨干放到科研一線挑大梁,培養選拔一批創新拔尖人才擔任課題負責人,使團隊建設薪火相傳。

1986年出生的研究員黎浩因為科研成績突出,入選軍委科技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支持,逐漸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員。

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涉及大量野外現場調查工作,條件艱苦且危險性強。短短幾年,黎浩幾乎把全部時間和熱情投入到軍事醫學科研中,深入西北戈壁灘、北方大草原、東北及西南森林區等地,採集蜱虫、建立標本資源庫、摸清病原本底情況,筑牢了蜱媒傳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研究室黨支部雖然隻有20余名黨員,但是每名黨員都是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1962年出生的高級實驗師張泮河,作為研究室黨齡最長的黨員,積極服從調整改革大局,被列入年度退休計劃后,仍舊兢兢業業每天按時上班,每周末到實驗室觀察標本。今年4月的一次採樣中,他發現農戶家裡的羊身上起了很多大泡,就把樣本收集回來分析。當發現樣本中的病毒后,他打電話找到養羊的人家,要求再次提取樣本進行分析。沒想到養羊人看到羊身上的大泡,索性把羊殺了准備賣錢。

究竟是什麼病毒?人吃了羊肉會不會被傳染?執著的張泮河下決心查個究竟。他先后打電話聯系村支書及當地疾控中心,最終找到這個養殖戶,扣留了准備出售的羊肉,採集了樣本並對整隻羊進行無害化處置,對周邊養殖場展開了流行病學調查。

用心、用力、用功,是張泮河的工作要求,也是研究室每名黨員的科研追求。

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領域,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國際前沿,研究室多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專業領域國際頂尖雜志,多位青年科技骨干獲評軍隊拔尖人才、北京市領軍人才、國家杰出青年人才、國家優秀青年人才等。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中,他們正在打造一個科研攻關的“戰斗堡壘”,向著軍事醫學研究領域不斷沖鋒。

(責編:陳羽、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