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215號坦克:生動詮釋“絕地反擊”

2019年08月16日09:35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215號坦克:生動詮釋“絕地反擊”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的215號坦克。

今年5月9日,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上隆重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4周年閱兵儀式。在此期間,一輛修復后的T-34坦克突然出現在世人眼前。這一場景讓在場不少老兵為之動容、潸然淚下。

承載著厚重歷史的T-34坦克不僅在二戰時的歐洲戰場上大顯身手,在后來的朝鮮戰場上也表現不俗。尤其在志願軍戰士手中,它屢建戰功。這其中, 215號功勛坦克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朝鮮戰場上,它縱橫馳騁,以少勝多,立下赫赫戰功。如今,它和它的模型依然佇立於各地的展廳展台,訴說著過去的歷史,詮釋著不朽的戰斗精神。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一輛T-34坦克靜靜地佇立在地下一樓展廳內。聚光燈下,一身軍綠的它顯得沉穩、庄重。歲月的氣息悄然彌漫開來,這讓它前伸的炮管上那6顆紅五角星格外引人矚目。

前面的解說板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英雄的215號坦克”。

僅從裝備參數上判斷,這幾乎是一場無法獲勝的對決

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了夏季反擊戰役。同年7月,在石峴洞北山某高地上,敵人的3輛M46坦克給志願軍形成了嚴重威脅。這是美軍插入志願軍陣地的一顆釘子,經過他們煞費苦心的經營,高地上還同步構筑起堅固的防御工事。

志願軍獨立坦克第四團二連二排215號坦克和其他2輛坦克受領了“拔釘子”、支援步兵攻下敵方高地的任務。當時,215號坦克和其他2輛坦克都是由蘇聯生產的T-34坦克。

T-34坦克對陣M46坦克,僅從裝備參數上判斷, 這幾乎是一場無法獲勝的對決。

M46“巴頓”坦克是二戰后美軍第一代坦克,是M26“潘興”坦克的改進版。而M26坦克是二戰期間美國研發的重型坦克,本准備用於對付德國“虎”式坦克,但它參戰后剛過了幾個月,德軍就宣告投降,尚未來得及發揮作用。

1948年7月,安裝了新發動機、新變速箱和新型火炮的M26正式改稱M46“巴頓”中型坦克。

改裝后,M46正面裝甲厚度超過100毫米,呈傾斜式布置,后部裝甲最大厚度為51毫米,側面裝甲最大厚度為76毫米。所配火炮為90毫米M3A1坦克炮,射程遠、精度高。

T-34/85坦克是蘇聯20世紀40年代初開始裝備的中型坦克。中國成立裝甲兵部隊后,從蘇聯購買了10個坦克團的這種裝備。它也因此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裝甲兵部隊的主要裝備。

T-34坦克的正面傾斜裝甲厚度隻有60毫米,側面裝甲厚度45毫米,而主炮是85毫米的坦克炮。

如果正面相遇,在正常交戰距離,T-34很難擊穿M46車首裝甲,而M46則可以從正面擊毀T-34。

身為T-34坦克的215號就在這樣的數據背景下,駛向了與M46對決的戰場。

危急時刻,單車上演“絕地反擊”

向預定陣地開進那日,正值雨季。許多巨大的彈坑都被積水掩蓋。

3輛坦克駛入一片開闊的泥濘地時,一發炮彈突然在215號坦克正前方落下,泥地瞬間被炸出一個大坑。駕駛員陳文奎立即剎車,但為時已晚,巨大的慣性把坦克帶進了深坑。

坦克車長楊阿如和戰友們跳下戰車,墊木頭、挖泥土,用盡辦法,但重達32噸的坦克依舊動彈不得。

此處距敵陣地僅千余米,又不易隱蔽。情況十分危急。楊阿如向指揮所匯報了情況。新命令很快下達:其他2輛坦克先行撤退,由215號坦克單獨承擔消滅敵坦克任務。

如此作戰環境,要想完成任務,難度可想而知。但是,T-34坦克在朝鮮戰場上展現出的驚人射程和威力,給了全體乘員以信心。

在夜色掩護下,坦克手們再次跳下戰車,用泥土、碎石、草木將坦克偽裝成一個小土包。為使其更加逼真,他們抹平了周圍20米內履帶碾壓的痕跡,擺正了幾株被撞倒的植被……

高地上的敵軍似乎有所覺察,對這片開闊地的炮擊更加猛烈、密集。偽裝后的215號坦克門窗緊閉,車內悶熱不堪。沒有食物,也沒有水,大家咬緊牙關繼續對敵方陣地進行認真觀察,仔細記錄高地上敵軍動態。

第二天黃昏時分,高地上3輛敵方坦克突然出現。炮長徐志強抓住時機,迅速鎖定目標側后裝甲,楊阿如一聲令下,215號坦克發出一聲聲怒吼,穿甲彈相繼出膛,敵方首輛坦克頓時被擊穿起火。

敵炮火迅速向215號坦克所在方位襲來。敵另外2輛坦克慌忙調轉炮口。楊阿如果斷下令,戰車連續發射出穿甲彈,敵第二輛坦克燃起熊熊大火,第三輛也被打得動彈不得。

這使楊阿如他們更加堅信,隻要戰術運用得當,照樣能以弱制強,取得勝利。

示假隱真,全體乘員與坦克同進退

一連摧毀、擊傷敵3輛坦克后,215號坦克的方位暴露了,雖然敵步兵不敢擅動,但坦克周圍爆炸聲已四起。是丟下坦克撤退?還是等在原地挨炸?陳文奎想出一計,迅速發動坦克,猛踩一腳油門,讓發動機大聲吼叫,然后慢慢降低油門,逐漸把聲音變小,最終使坦克熄火,佯裝正在撤出陣地。

敵人上當了,他們的炮火沿著坦克可能退卻的道路,狂轟濫炸地延伸了2千多米。原地未動的215號坦克卻毫發未損。

現在重新回顧那段歷史,就可以知道為什麼5名坦克手會選擇與215號坦克共進退。從第一到第四次戰役,志願軍戰士對付敵軍坦克,隻能依靠步兵手中的少量反坦克手雷、無后坐力炮等武器,直到第五次戰役才有了一定規模的坦克部隊。

如果再對比下雙方的坦克數量,這種選擇的必要性就更加清晰。1953年以前,在朝鮮前線的志願軍坦克部隊,有4個團以上的兵力,共有坦克近200輛,總數為“聯合國軍”坦克數量的十分之一。最多時也才達到7個坦克團,坦克數量是“聯合國軍”坦克的七分之一。

這種情況下,坦克手們對215號坦克怎能不“視如珍寶”。

經過重新偽裝,全體乘員以頑強的毅力,再次堅守在215號坦克上。兩天兩夜沒有進食,許世德、徐志強、陳文奎相繼昏倒。指揮所允許隻留下兩個人,其他人員全部撤出。可誰也不肯離開。

10日早上,215號坦克收到指揮所新命令: 消滅敵方高地上新調進的2輛坦克。

首先要把坦克開出來!面對新的作戰命令,已經十分疲憊的官兵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頑強毅力再次行動起來。他們把混合了泥土的草堆捆在身上,以躲開敵機偵察和狙擊手偷襲,爬到幾百米以外的山上尋找被炮火炸斷的樹干。經過了不知多少次往返,他們終於在臨近傍晚時聚集了70多根木頭,墊平道路,將坦克開出了彈坑。

午夜,戰斗打響,215號坦克僅用11分鐘,就擊毀敵M46坦克2輛、地堡12個、機槍巢3個、小口徑炮3門。在215號坦克的有力配合下,志願軍最終控制了石峴洞北山陣地。

“人與裝備最佳結合”的生動演繹

這只是215號坦克參加的眾多戰斗之一。有關資料顯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215號坦克共擊毀敵M46坦克5輛、擊傷1輛,摧毀地堡26個、擊毀敵迫擊炮9門、坑道和指揮所各1個,出色地完成了7次配合步兵的作戰任務。

戰后,志願軍總部授予215號坦克“人民英雄坦克”光榮稱號,全體乘員記集體特等功。

回顧這段歷史,人們不會忘記在這次戰爭中有著優異表現的T-34坦克。人們更不會忘記,楊阿如率領的班組和他們駕駛的215號坦克,不會忘記215號坦克身上所承載的重大意義。

它所承載的是中國軍隊維護和平的胸懷與膽略、敢於亮劍的膽識與勇氣,以及打贏現代化戰爭的驚人潛力。

1958年3月,榮立兩次一等功、榮獲“二級人民英雄”榮譽稱號的楊阿如,面對軍隊調整大局,復員回到家鄉,做起了農民。那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楊阿如戰功卓著卻不伸手,戎馬一生卻甘於平凡。直到4年后電影《英雄坦克手》上映,人們才知道他的英雄事跡。

英雄本平凡,不平凡的是他們的精神和這種精神的賡續。

今天,在第71集團軍某合成旅,215號坦克所在連隊的榮譽室內,一面錦旗懸挂在牆面上,“單車作戰機智頑強,殲敵坦克成績輝煌”16個字熠熠生輝。每當新兵入連或是連隊參加重大演訓演練任務,全連指戰員都會庄重地站在它面前,重溫前輩們鑄就的革命精神,激發官兵迎難而上的血性膽氣。

而在陸軍裝甲兵學院,在歷屆學員合影時,那輛215號坦克的模型,都是出鏡率最高的“明星”。

軍人生來為戰勝,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致力於“實現人與裝備的最佳結合”,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首戰用我,用我必勝”,擔負起捍衛民族和國家利益的神聖使命。

如今,這輛曾經在戰火中滾燙和鳴響的215號坦克,經歷了歲月的剝蝕后反而有一種別樣的力和美,作為曾經浸染了血色的立體革命教材,它也在提醒后人不可須臾廢弛武備。

(責編:陳羽、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