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情瞭望》——
俄羅斯輕型戰機研制再發力

據報道,第15屆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MAKS-2021)於7月20日在俄羅斯莫斯科郊區茹科夫斯基市正式拉開帷幕。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俄第五代新型單引擎戰斗機。
這是蘇聯解體后的首款單引擎戰斗機,名為“Checkmate”,據稱,將來或許會被命名為“蘇-75”。它採用第五代戰機“蘇-57”的相關技術,但其機身更輕,生產成本更低,維護費用更便宜。此前,俄羅斯曾推出新型單引擎隱形戰斗機的預告片,號稱將可匹敵美“F-35”等第五代戰斗機。
脈絡再續,俄單發戰斗機橫空出世
蘇聯的第一批單引擎戰斗機是米格-15、米格-17、米格-21和米格-23,以及蘇-7,蘇-17和蘇-22等截擊/攻擊機。這些單發戰斗機在當時憑借其低廉的造價和不俗的戰力,得到了各方的肯定。
20世紀60年代,蘇聯空軍的主力攻擊機是“米格-17”,之后又裝備了蘇聯第一種專用噴氣式攻擊機“蘇-7B”,雖然在60年代末期“米格-17”已經非常過時,但“蘇-7B”作為攻擊機的效率還沒有“米格-17”高。因此,1969年,蘇聯空軍要求設計局設計一種價格低廉,可大量生產的強擊機,並且要求它至少要有和法英聯合設計的“美洲豹”(Jaguar),意大利“菲亞特G-91Y”以及美國“F-5”相等的攻擊能力,即一種輕-中型強擊機。
蘇霍伊和米格設計局的方案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蘇霍伊提出“蘇-7B”的可變翼改型“蘇-17”,米格設計局在考慮了多種方案后決定在“米格-23”的基礎上研制攻擊機,這樣耗時最短也最便宜,並且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米格-23”攻擊機概念被稱為“米格-23Sh”,第4架“23-11”原型機被用於驗証“米格-23Sh”概念,在4個挂架上挂了沉重的炸彈展開試飛。米格設計局在之后修改了原始設計並制造了一架全尺寸模型,1969年末蘇聯空軍高層視察了模型,1970年初批准了米格設計局的方案。於是,“米格-27”攻擊機出世,並迅速進入一線服役,該機堅固耐用,性能優良,妥善率和事故率都令人滿意。
據悉,新一代單發輕型隱身戰斗機不是由單一設計局獨立研制,蘇霍伊設計局也參與了該戰斗機的研制,新飛機也將採用第五代“蘇-57”戰斗機的一些技術,米格和蘇霍伊兩家在俄羅斯技術集團的統一指揮下通力合作,研制出這款輕型隱身戰斗機。
瑕不掩瑜,新式戰斗機縱深發展
第15屆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透露的信息稱,“Checkmate”戰機最大戰斗載荷7.4噸,飛行速度接近2馬赫,具有突破性的特點,5年半后向客戶交付首批戰機。特別是,它屬開放式設計,可以在無需重裝的情況下更改為無人機或者雙座飛機。蘇霍伊航空集團稱,這種新型戰斗機計劃於2023年進行首飛。
“Checkmate”戰斗機最突出的特點是其碩大的進氣道。它將兩側進氣和腹部進氣的優點結合起來,採用了半包圍式的DSI進氣道,機體和進氣道採用一體化設計方案。這種進氣道能保証戰斗機在大迎角飛行和大角度轉彎時的進氣效率,確保發動機在各種飛行狀態下都能穩定運行。但腹部進氣道有一個普遍的缺陷,進氣道離地面較近,起飛著陸時容易吸入地面沙石。因此,在“Checkmate”戰斗機的設計中腹部進氣道較窄,再加上兩側進氣道,即降低了吸入地面沙石的可能性,又保証了戰機的進氣效率。
該戰斗機最受關注的點是發動機。蘇霍伊航空集團在設計新型單發戰斗機時為“Checkmate”戰斗機裝配了“產品30”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是俄羅斯專門為第五代戰斗機蘇-57設計制造的,性能與美國的F119發動機相當。作為一款輕型戰斗機,“Checkmate”配備如此強勁的發動機,其動力顯然不可小覷,這也為其將來具備超聲速巡航能力打下基礎。
就其作戰能力而言,“Checkmate”具有一定的隱身能力,採用菱形機頭、外傾垂尾設計,發動機尾噴口採用鋸齒形結構,這些都是較為常見的隱身設計。相比目前主流的第五代戰機來說,只是借鑒了隱身設計。另外,它採用內埋式彈艙,能挂載蘇-57所挂載的所有空空、空地武器,挂載能力強大,適應能力強。俄軍事專家稱,它可同時打擊多至6個空中、海上或陸地目標。內部武器艙可以攜帶多架無人機,且今后本身也可能開發出無人駕駛版本。
適應時代,輕型戰斗機潛力無限
目前大國空軍發展態勢迅猛,六代機也已開始研發。但新一代航空裝備的研發成本也越來越高。對大多數國家來說,擁有一款不落下風、物美價廉的戰斗機就已足夠,傳統的空中作戰,如近距格斗、遠距攔截,還是主流。因此,價格昂貴的五代機顯然不是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選項。“Checkmate”戰機瞄准的就是這個市場。未來空戰中,具備隱身能力、機動性好、挂載能力強的“Checkmate”戰斗機,在對付四代機時顯然領先了一個身位。
總體來看,大國空軍更喜歡雙發重型戰斗機,例如俄羅斯空天軍的主力戰機全都是雙發重型機,包括“蘇-30SM”、“蘇-35”和“蘇-57”戰機。美國空軍也十分青睞雙發重型戰斗機,“F22”、“F15”、“F14”和“F/A18”戰機都是其代表機型。美國空軍往往都是跨洲執行作戰任務,對於戰斗機的要求很高,所以雙發戰斗機是美軍的必選項。未來,俄美空軍的主力戰機也將是雙發重型戰斗機,隱身性好、航程遠,機動性強、穩定性好、格斗強悍,是重型戰斗機的提升方向。
雙發重型戰斗機在自身大航程,大載彈量和高機動性速度的基礎上,具備對戰略縱深的打擊,是一個國家空軍的主力擔當。但從研發成本和資金上來看,雙發重型戰斗機的難度都遠遠大於輕型戰機。后期的採購和維護資金更是巨大,即使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美國,也不具備將單發戰斗機全部升級為雙發戰斗機的能力,其他的國家更加無法實現。
因此,輕型單發戰斗機的市場很大,無論是對於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單發戰斗機機型小,靈活性強,后期的維護成本低,用來執行基礎的國土防衛綽綽有余。而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無論是發動機功率,還是彈藥威力都在持續提升。相應地,單發戰斗機的作戰能力也會逐漸增強。在未來的空天角逐中,一定會有單發戰斗機的一席之地。(楊揚、張兆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