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聆聽老兵講述戰斗的青春

2021年09月15日13:51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吳亞民,江蘇邳州人,1930年1月生,1944年11月入伍,1949年6月入黨,原南京軍區炮兵無錫干休所所長,曾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等,榮獲解放勛章、獨立功勛榮譽章和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章。

羅重九,山東棲霞人,1927年7月生,1942年1月入伍,1944年6月入黨,原第27軍81師副師長,曾參加過孟良崮戰役、萊陽戰役、濟南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等,榮獲獨立功勛榮譽章和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章。

齊金炳,河北高陽人,1923年12月生,1938年1月入伍,1938年5月入黨,原南京軍區炮兵顧問,曾參加平津戰役、解放太原戰役、寧夏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等,榮獲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獨立功勛榮譽章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紅旗勛章。

“渡江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站在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廣場,一位胸前挂滿軍功章的耄耋老人,手指由49顆紅色五星組成的群雕,向參觀者激動地介紹道。他叫徐宣明,是72年前渡江戰役的親歷者,如今為南京第一離職干休所老八路紅色宣講隊成員。每年,他都會來到渡江勝利紀念館,講述“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恢宏歷史。

為了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講好紅色故事,南京第一離職干休所12名老八路組成紅色宣講隊,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入廠礦學校宣講,把一顆顆紅色種子播撒在人們的心田。今天,讓我們聆聽其中3位老八路用青春和熱血寫就的動人故事,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紅色歲月。

“打勝仗既要勇敢,還要多動腦子”

“巡視九天有戰機,守衛海疆有航母,遠程打擊有導彈,通訊聯絡有網絡……看看我們如今的武器裝備,真是不得了呀!”在東部戰區某通信團,比對著一張張新舊照片,91歲高齡的吳亞民感慨萬千。

年幼時,吳亞民曾親眼目睹日本鬼子把同村的50多個村民捆在一起,架起機槍掃射。鄉親們倒在血泊之中的那一幕,刺痛了吳亞民的心,也激勵他銘記國仇家恨,走向武裝抗日的戰場。

14歲那年,吳亞民通過地下黨介紹,和很多同學一起參軍入伍,開始了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那時候,部隊槍支彈藥嚴重不足。吳亞民所在部隊在徐州市土山鎮大吳庄建立了一個簡易兵工廠。“說是兵工廠,其實就是土作坊。”吳亞民回憶說,我們向老百姓借來碾盤,把收集好的木炭、硫磺、硝石等炸藥原材料放在碾盤上,套上騾子拉車細細碾碎,灌裝到生鐵制成的手榴彈殼裡,然后把銅條錘成細薄片,根據一定規格剪好,焊成雷管,安上木質彈柄,再連接導火索拉弦,一個手榴彈就組裝好了。

吳亞民介紹,這種簡易手榴彈制作程序雖然簡單,但危險系數大。有一次,他們在碾炸藥材料時,突然發生爆炸,把人和騾子都炸死了。土法制作的武器,威力有限,但當時能夠有這種武器,已經很知足了。

“打勝仗既要勇敢,還要多動腦子。敢打敢拼固然可貴,但如果不講策略、一味蠻干,就有可能付出血的代價。”吳亞民給官兵們講述了當年參加隴海鐵路破擊戰的經歷。

1945年6月,部隊奉命破壞隴海鐵路。敵人怕他們破壞鐵路,就在鐵路兩側挖了一丈深的壕溝,還把每節鐵軌上的鉚釘、螺絲砸扁,使人無法拆卸。吳亞民和戰友們就用鏟子把鐵軌上石頭挖出來,扔到深壕溝裡去,再把枕木抽出來。這樣一來,火車就會懸在鐵軌上,進退兩難。敵人派人搶修,往往需要好幾個小時,戰士們就趁機打伏擊,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

“戰斗中很多奇跡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戰士們開動腦筋想出來的。”注視著眼前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回想當年的一次次戰斗經歷,吳亞民深有感觸地說:“無論是傳統戰爭還是現代戰爭,人永遠是最核心的要素。隻要積極開動腦筋,因地制宜、應時而動、靈活應對,就能排除萬難、創造奇跡。”

“為了勝利連命都舍得,何況一副肩膀”

“要做雄鷹戰天涯,不做燕雀居檐下”,走進干休所榮譽室,一幅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映入眼帘。署名處的“羅重九”幾個字引起了新入職文職人員孫婧的注意。

見此,一旁的干休所政委楊新東打開了話匣子。

“這是羅老一生秉持的座右銘,意思是要做一隻戰天斗地的雄鷹,守護祖國的萬裡晴空。”楊新東如數家珍般講述起了羅重九的戰斗人生。

羅重九15歲參軍入伍,17歲入黨,先后參加過大大小小幾十次戰役和戰斗,每次都沖鋒在前。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后,羅重九所在的華野9縱隊27師80團,奉命追擊國民黨63軍。11月8日入夜,79團追趕到新沂市堰頭鎮時,被一條10米多寬、1米多深的河溝擋住了去路,上級命令羅重九所在的二連火速架設浮橋。

當時正值寒冬,河水冰冷刺骨,戰士們不僅要架設浮橋,還要躲避河對岸敵人密集的火力掃射。沒多久,戰士的鮮血染紅了河水,許多架橋器材也被炮火炸毀。危急關頭,羅重九帶領10余名戰士跳下河,用身軀作橋墩,梯子作橋身,架起了一座“人橋”,為部隊迅速突入敵人防御陣地開辟了一條通道。

“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這些戰士們無懼無畏、勇往直前?”翻閱羅重九的回憶錄,類似用肩膀架浮橋的情景並不鮮見,這在孫婧的心海裡泛起了陣陣漣漪。

“在那種情況下,沒什麼好猶豫的,一定要堅決完成好組織交給的任務。為了勝利連命都舍得,何況一副肩膀?”羅重九的話拉直了盤旋在孫婧心頭的問號。

羅重九在和新入職文職人員交流時深情地說:“人生最美是軍旅,這個美就在於敢於拼命、敢於舍命,這個美就在於甘為人先、甘於奉獻,這個美就在於心中無我、心懷勝利。人生難得幾回搏,青春是用來奮斗的。把黨交付的任務完成好,就是最美的姿態。”

交流結束時,孫婧發現羅重九隨身攜帶的拐杖上,刻著這樣幾個字:“永遠跟黨走”。她暗下決心:以“朝陽心”溫暖“夕陽紅”,一定把每件小事盡力做到最好,讓老英雄們安度晚年,在履責盡職、精益求精中書寫青春詩篇。

“身上鑽幾個洞不算啥,為國流血無上榮光”

“這輩子,到底打過多少次仗,我已經記不大清了。革命戰爭年代,戰士沖鋒陷陣、上陣殺敵是本分,身上鑽幾個洞不算啥,為國流血無上榮光。”

今年98歲高齡的齊金炳,在不滿15歲那年,加入抵御外侮的滾滾洪流。

從青春年少到蒼蒼白發,近百年的人生篇章裡,他最引以為豪的是熠熠生輝的4枚勛章和一枚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章,還有幾處隱約可見的傷疤。

“第一次負傷,是在1941年初。當時我帶領一個排的戰士去攻打日軍的一個據點,被鬼子的手榴彈炸得身上好幾處挂彩。那時,根本顧不上包扎,起身后發現自己還能動,就馬上端起槍往前沖,一舉拿下了據點,還俘虜了幾名鬼子。”

“齊爺爺,您當時不怕疼嗎?”南京市赤壁路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輕撫齊金炳胳膊上的傷疤,心疼地問道。

“打仗的時候,誰還記得疼呀?滿腦子就想著趕快拿下據點,完成任務。”齊金炳慈祥地看著孩子們,思緒仿佛又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第二次負傷也是在抗戰中,第三次負傷就是抗美援朝的時候了。那時,我是志願軍65軍195師583團團長,在帶領偵察排戰士去前沿偵察美軍火力配置時,被一發炮彈炸傷。這次偵察后,我們順利拿下了美軍騎兵1師的一個據點,殲滅70多個美軍,還抓獲了5個俘虜。”

“那時候您都是團長了,怎麼還會負傷呢?”

“聽說朝鮮的天氣非常寒冷,你們是怎麼熬過來的?”

……

面對孩子們一連串提問,齊金炳笑答道:“那時候,條件極其艱苦,武器裝備也非常簡陋,尤其炸毀坦克,幾乎每次都要犧牲幾名戰士。因為隻有抱著炸藥包往前沖,靠上去才能炸毀坦克。就是憑著這麼一股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我們最終把敵人趕出了三八線。”聆聽齊金炳的耐心講述,孩子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9歲的孩子與90多歲的老人,少年先鋒隊隊員和老共產黨員,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不正是一種血脈傳承嗎!

臨行前,孩子們整齊地站立在齊金炳面前,一隻隻小手高高舉過頭頂,齊刷刷地向齊金炳敬了一個少先隊隊禮,一首熟悉的旋律隨即在耳畔響起:“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不怕困難,不怕敵人……”(周燕虎、曹楊舒茗、宋子洵)

(責編:陳羽、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