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這位傳奇的獨臂總師筑起中國兵工的一座豐碑

2021年11月19日09:5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第81集團軍某旅坦克分隊駕駛某型坦克進行野外機動。詹奕坤攝

當年已過古稀之年的祝榆生參會發言。 作者供圖

最近,第81集團軍某旅組織的某型坦克射擊演練的場景在網上熱播,贏得網友紛紛點贊。一時間,這款坦克的幕后英雄——祝榆生總設計師再次走進人們視野。

祝榆生的一生,堪稱中國兵工的一部奮斗史。抗戰時期,他被我軍官兵譽為“兵工奇才”,其研制的石頭地雷、平射迫擊炮等武器屢建奇功﹔新中國成立后,他輾轉於多所兵工院校、科研機構,參與了多種陸軍武器裝備的研制。

祝榆生的一生,寫下了一段段傳奇故事。為排除炮彈故障,他挺身而出,失去右臂仍堅守在兵工科研事業一線﹔為打造國之重器,年近古稀的他臨危受命,歷時15載研制出國產先進坦克。

錚錚鐵骨,磊磊胸懷,祝榆生用一生的奉獻與堅守,筑起中國兵工的一座豐碑。

天生的“兵工奇才”

1945年,新四軍七師攻打日寇佔領的棗庄。城牆堅固,前線官兵一籌莫展,上級命令祝榆生前去助戰。

冒著槍林彈雨,祝榆生悄悄潛行到城牆外沿。一番測量比對后,他找到了一段便於安放炸藥的位置。為彌補黑火藥威力的不足,他想到了“集團裝藥”的爆破方法。

“你能炸開城牆嗎?”師長譚希林問。

祝榆生胸有成竹地回答:“炸不開,我負責。我要1300斤炸藥,少一斤也不行。”

戰斗打響后,祝榆生起爆炸藥。頃刻間地動山搖,兩朵巨大的煙團騰空而起,堅固的城牆迅即被炸開一個十幾米寬的大缺口,部隊一舉突破城防,譚師長大為贊賞:“真是一個‘兵工奇才’!”

此時的祝榆生隻有27歲,卻已是身經百戰的戰士。18歲那年,在老家重慶當銀行職員的他,看到日軍戰機在我國領空肆意橫行,決心來到延安投筆從戎。抗大學習后,祝榆生調到山東敵后戰場,開啟了兵工報國的科研人生。

“我就喜歡搞這個東西。”祝榆生回憶,繳獲到的日軍武器,他都要拿來研究一番,很快就掌握了制造原理。

電影《地雷戰》有一段精彩的情節:抗日軍民故意讓敵人把地雷偷走,待敵人研究時卻突然爆炸,炸得他們人仰馬翻。

這個能夠延時爆炸的土地雷,正是出自祝榆生之手。當時,隻有初中文化的他,成功研制出20多種武器。

事業掀起高潮,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一次,已是華東軍政大學教育處處長的祝榆生,示范迫擊炮發射時發生卡彈故障。

“走開!讓我來!”祝榆生緊急疏散人群,孤身一人排除故障。沒想到,炮彈突然爆炸,巨大沖擊力把他炸飛,祝榆生永遠失去了右臂。

在大多數人看來,祝榆生的人生將步入拐點,不會再從事兵工事業。然而,成立不久的哈軍工,多了一位“大校學員”,祝榆生的人生自此掀開新的一頁。

“一本活字典,永遠在鑽研。”這是同學們對祝榆生的評價。擔任哈軍工二系副主任的祝榆生,既當教員又當學員,他揣著課程表幾乎聽遍了所有與兵工有關的課程。

祝榆生堅信:手臂不在了,大腦還在。隻要勤學習、多鑽研,就能搞兵工!他先后在多所軍校、科研機構擔任領導職務,參與了多型武器裝備的研制工作。

敢拍板的科研專家

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閱兵,新型坦克駛過天安門時,現場觀眾一片沸騰。

“我們終於有了國產先進坦克!”觀禮台上,81歲的祝榆生激動不已。

時針往前撥回15年,我國新一代坦克剛剛立項,上級給的定位是“能跟世界先進坦克抗衡”。此時,我國上一代坦克尚未定型,研制新一代坦克談何容易。

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鄒家華想到老朋友祝榆生: “他打過仗,知道部隊需要什麼樣的武器。他還參與過大量武器裝備改進工作,經驗豐富、學識淵博……”

面對好友的邀請,祝榆生有些猶豫:自己從沒搞過坦克設計,而且已過花甲之年,還能不能挑起這副重擔?

“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祝榆生下定決心,再苦再難也要把新型坦克搞出來。

當時,計算機和數控機床在國內屈指可數,有人說他“不知深淺”。面對外界質疑,祝榆生拍板決定:靠“高綜合、系統取勝”,通過不同學科理論的集成、匹配,克服技術基礎薄弱、零部件落后等問題,讓坦克火力和防護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發動機是坦克的動力之源,關乎坦克的作戰和生存能力。當時,國產發動機技術落后,是引進國外還是自主研發,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祝榆生認真研究了國外某型坦克發動機,發現這種發動機不僅引進加工成本高,還要增加坦克體積才能容納。

在祝榆生的最終設計圖紙上,新型坦克設計得更“矮”一些,進一步減輕了坦克戰斗全重。新型坦克變“矮”后,中彈面積小,生存能力更強。

還有一次,在新型火炮口徑的設計上,眾人意見發生分歧。詳細調研后,祝榆生再次拍板:“不能搞東西方風格之分,而應該按照研制目標來設計我們自己的坦克。”在后續試驗過程中,祝榆生堅持採用大口徑主炮,其炮口動能超過國外同類型坦克,火力大大提升。

“新型坦克研制需要兩種人,一種是擅長某個技術領域攻關的專門人才﹔另一種是對坦克的火力、火控、車體和炮塔等分系統都有所了解的通才,祝總師就具備這種能力。”在該型坦克副總師傅寶玉心中,祝榆生好學和鑽研的勁頭,深深感染著他,為后續研制坦克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經理式”總師

深秋,北京西郊槐樹嶺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某研究所,寒風蕭瑟、滿地金黃。今年10月23日,是祝榆生逝世7周年紀念日。這一天,研究所工作人員自發來到單位史館,宣傳片裡播放著祝榆生的英雄故事。

那一刻,穿過時間的年輪,祝榆生仿佛化作年輕的模樣,站在青年一代的身前。

在很多人心中,這位老人並沒有走遠。祝榆生的同事陳明珠回憶說:“祝老是我國掌握設計、經費和用人全權的‘經理式’總師,生活上卻是出名的‘摳老頭’。一碗米飯、兩碟小菜就是一頓飯,他吃得香甜。招待所服務員給他縫制的椅套,他一坐就是20多年。”正是這位“摳老頭”,在新型坦克研制項目中,給國家節省了一大筆經費開支。

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某研究所原所長王天民心中,沒能讓祝老住上好房子是他一生的遺憾。走進祝榆生的家,朴素簡單的陳設令人動容:一套舊沙發,一把硬板椅子,一個寫字台,僅有一個用玻璃罩著的新型坦克模型顯示著主人的身份。

考慮到臥室冬天寒冷,王天民為祝榆生找好新房,他卻說:“廣廈萬間隻睡臥榻三尺,我已經很滿足了,很多和我一起參加革命的同志還沒活到今天。”

祝榆生每次出差,洗衣服是一個難題。有一次,與祝榆生一起出去調研的傅寶玉,看到了難忘的一幕:祝總師先是將衣服挂在暖氣管上,用牙齒咬著衣服一角,再用另一隻手使勁擰、搓。

“再難也要自己做,他絕不會麻煩別人,也不會在差旅費中加上一筆洗衣費,這就是祝榆生。”傅寶玉說。

“我在祝總師手下工作20多年,很少看到他休假。他酷愛學習,一有時間就研讀國外兵器雜志。”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李春明記得,當祝榆生看到精彩內容時,會把其他年輕設計師叫到辦公室一起討論。

“有您在,沒有獎金也要好好干!”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毛明回憶說,在那個艱苦卓絕的年代,正是在祝老的感召下,已經決定下海經商的他又重返兵工隊伍。

祝榆生一生看淡名利,對兵器工業科技發展終身成就獎20萬元獎金和每月4000元的專家補貼,他分文不取,他說:“新型坦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年輕人比我更需要鼓勵和榮譽。”

2014年10月23日,96歲的祝榆生走到人生最后時刻。彌留之際,他對子女提出一個願望:“替我再交一次黨費,把遺體捐獻給國家。”

不懼艱險攀高峰,隻留清名在人間。與祝榆生並肩奮戰多年的戰友們,仍在爭分奪秒地投入到新型坦克改型的研究中。今天,祝榆生心心念念的先進技術,在改型坦克上一一得以實現,一大批中青年專家挑起重擔……祝榆生當年“一代產品、一代能力、一代人才”的設想已經成為現實。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