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戰略越是進取 行動色彩越濃

2021年12月05日08:3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早在100年前,戰略學家博弗爾指出:行動戰略是總體戰略的積極方面。隨著全球競合時代的到來,戰略跨入百舸爭流的行動期,越是進取的戰略,行動色彩越濃﹔軍事建設越是實戰化,安全環境越好。反之,無論戰略構思多麼完美,不落到行動,戰略的功效將極大受限,甚至歸於零。

在戰略活躍期,如何確保軍事行動貫徹宏觀戰略,是一個新的戰略課題

競合時代為戰略博弈打開軍事斗爭、軍事競爭和軍事合作多元交織的動態圖景,各國軍事戰略轉向刺激-反應的互動模式,推動軍事行動成為戰略末梢。戰略更直接地落實到具體的軍事行動上來,戰略與行動的互動更加緊密,為此,在戰略活躍期,如何確保戰略決策及時有效,軍事行動貫徹有力,是一個新的戰略課題。

行動戰略是把總體戰略落實到軍事行動上的執行戰略。傳統的戰略制定注重宏觀籌劃,聚焦於原則性的提煉概括,長於方向性的指導,而向具體問題延伸的設計還只是個例,缺乏普遍性,這容易導致軍隊建設、軍事斗爭實踐與方針思想兩張皮。這種表現在和平年代更為明顯,由於缺乏實戰,戰役戰術容易與戰略脫節。戰略由於欠缺戰術上的正確貫徹走向空虛化,戰役戰術創新也由於缺乏直接的戰略指導而陷入盲動,從而提出了在執行層面建立戰略指導的必要性。尤其是在當今時代,我們站在遏制戰爭、塑造和平的新的歷史起點上,行動的門檻降低,行動的空間擴大,為行動戰略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一次戰術行動可以達成戰略目的,同樣,一次戰術行動也可以導致戰略的前功盡棄。如何讓戰役戰術正確理解和高效地落實戰略方針,防止戰役戰術各級靠各自的理解來貫徹戰略方針產生偏差,防止各方向各領域理解上的不一致而相互掣肘,導致戰略與行動之間掉鏈子、南轅北轍,這就需要戰略下沉,對接戰役戰術,把宏觀的總體戰略結合具體問題的特殊性展開微觀的戰略指導,在軍隊大腦中樞和神經末梢之間建立起通達的橋梁。

行動戰略達成戰略的實踐反饋,促成總體戰略的良性發展。戰爭時期,戰役戰術是通過戰場交戰的成敗來回應戰略方針,使得戰略能根據戰爭態勢的變化而作出及時正確的調整。競合時期,行動戰略則通過軍事行動的得失來反饋校正方針,防止戰略跟不上環境變化而過時,防止行動貫徹的是過時的戰略,以此形成戰略決策與戰術行動的循環互動。當前在逆全球化浪潮沖擊下,戰爭與沖突跌宕起伏,國際政治的黑天鵝事件頻繁發生,加速世界格局的變化,並朝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這就導致傳統的戰略穩定性轉變為動態穩定性,總體戰略不再是大周期按部就班地調整,而是過幾年就遭遇戰略環境的重大變化。為此,需要充分發揮行動戰略的中介作用,促成持續的戰略調整以適應形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基於行動反饋開展形勢研判,確保適時而正確地作出戰略調整,並落實到新的行動戰略上去,改進戰略環境,實現從方針到行動的雙向良性互動。由此,行動戰略讓戰略學活躍起來,從以不變應萬變轉向以變制變。

行動戰略學走出教科書式殿堂,研究如何給每一次行動注入戰略要素

競合時代,大國強國戰略重心從冷戰時期的線式防御和危機管理,前移到塑造控制、預防預置的多樣化行動戰略。加之科技的支撐和行動效能的躍升,戰略決策、戰役指揮、戰術行動模式不再是個例,而是具有普遍性,從而提供行動戰略揮洒的大舞台。為此,行動戰略學走出高大上的教科書式殿堂,研究如何給每一次行動都注入戰略要素,收割戰略利益,這是戰略學的實操化工程。

戰略上刺刀,把對手逼上談判桌。行動戰略往往是在敵人重兵布防的環境下開展的,為盤活全局打開突破口。在科索沃戰爭的關鍵時刻,俄軍急調一個維和營搶佔機場,在北約的戰略版圖上插入一把尖刀,爭取到俄羅斯的一席之地,獲取南聯盟問題的發言權,打破被動局面。正如美軍所說:24小時內運來一個營,遠比10天后運來一個師更重要。實際上,受益於遠程精確打擊和快速投送,以往需要上規模的戰役來推進戰略目標,現在戰略深入一線戰場,施展“過河卒子當車使”的藝術,運用小分隊來完成斬首戰、奪控要地等戰略任務,與對手在短兵相接中交換利益,酷似圍棋中的布子與打劫。

戰略走鋼絲,精准調控行動。借助信息化手段,戰略跨進貼身肉搏的新境界。從過去戰略決策后交由戰區指揮行動,轉變到戰略決策貫穿於戰役戰術行動的全程,從過去戰役上精准控制戰術上升到戰略上精准調控戰術行動。比如,在2011年美軍斬首本·拉登的“海神之矛”行動中,奧巴馬總統決策團隊會同遠隔千裡的戰區指揮團隊,以及24名海豹突擊隊員組成的行動團隊,在白宮作戰室全程觀看戰斗,現場決斷一切情況,成為信息化條件下行動戰略實施的范例。尤其是近年來,美國與俄羅斯圍繞控制歐亞中間地帶這個新主題展開博弈,雙方在敘利亞、烏克蘭兩個戰場臨街相望,為一條公路、一個航線的兵力交叉而接通高層熱線,從過去戰略層按天計干預作戰躍升到按分鐘計的戰略干預,都在不打破對方紅線的框架下換手,不時於劍拔弩張之際收獲戛然而止之功。

戰略搭積木,行動疊加形成綜合效益。伴隨多域戰的興起,多領域行動疊加,起到1+1>2的戰略功效,使軍事行動事半功倍。以“海神之矛”行動為例,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專項小組預先篩選38個行動方案,評選法則不是光注重軍事行動的成功率,而是看軍事行動與外交行動、降低基地組織報復的綜合效益。又如人道主義援助行動正在成為各國謀求合作安全的推手,從臨時應急性的救災支援行動拓展到聯合演習、增進軍事互信行動,進而開展聯合反恐行動、網絡安全合作行動,戰略效益滾雪球式地擴大。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依托網絡實行敏捷的跨部門協調、跨國協調成為可行,行動戰略橫向發展,多元組合,綻放交響樂般同步共振的藝術之花。

打通戰略籌劃的“最后一公裡”,以行動戰略規劃實現戰略的精耕細作

實踐表明,在地區沖突跌宕起伏的歷史環境下,奪取戰略主動權不是一蹴而就的,相比靜態的威懾外交,更積極的是以行動推動世界格局大磨盤,力爭以長期精細的行動戰略耕耘出一片新天地。

以行動為中心,行動規劃牽引發展規劃。重建戰略穩定不只是講能力,我軍以弱勝強的法寶歷來是以行動優勢彌補力量弱勢。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在世界上最小的統帥部裡用幾百份電報規劃和調控三大戰役,並與經濟行動規劃、統一戰線行動規劃統一起來,就是典范。為此,傳承歷史經驗,把行動論與實力論結合起來,實行戰略規劃兩條腿走路。在戰略方針的統領下,結合國土防御、利益拓展和“一帶一路”安全需要,既要規劃中長期軍事能力建設發展,同時也要作出中長期的軍事行動安排,並把建設規劃和行動規劃結合起來,一方面以行動牽引建設、校正建設,另一方面以建設支撐行動,讓能力轉化為行動成果。

繪制行動戰略藍圖,打造行動戰略工具庫。做好全局性的行動籌劃,開發從和平塑造、危機反應到武裝沖突、大規模作戰的行動譜系。集成救災、抗疫、撤僑、反恐、援助行動來鞏固和平,集成威懾、部署、監視、驅殲、管制行動來贏得反遏制反蠶食斗爭,集成新空間的進入、反滲透和拒止行動來制衡對手,由此,把非戰爭軍事行動和武裝斗爭交織起來,以維護和平的綜合行動回應混合戰爭威脅。

展開軍事行動織網工程,讓行動規劃成為戰略活的靈魂。布局“點—線—面”,持之以恆地施展行動大戰略,把維護國際安全和國家安全統一起來,把零散的、事務性的國際維和行動、國際抗疫行動、國際救災行動做成持續的、相互關聯的戰略棋局。從維和行動做起,從每一小塊維和區起步,把政治、外交、經濟、文化諸要素附加到軍事維和之上,持續經營,便能獲取巨大的戰略效益。由此,需要善於把宏觀戰略目標分解到中觀和微觀行動的布點排線上來,從小處入手,率先在點位上爭取主動,逐步擴大成利益線上的平衡,再發展成戰略面的突破。為此,既要立足幾年甚至十幾年零敲牛皮糖式的漸進積累,積小勝為大勝﹔也要抓住形勢突變下的戰略機遇,快速完成戰略態勢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

(作者:林東,系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王子鋒、代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