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韓國持續發力軍工出口

2022年12月01日10:0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11月24日,韓國舉行“2022軍工出口戰略會議”,明確表示政府將積極支持國防工業成為國家的主導產業,提出將韓國建成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國的目標。

此前的11月4日,韓國韓華集團與波蘭簽署了價值35.5億美元的288門230毫米級多管火箭炮出口合同,使韓國年內軍工出口訂單額達到17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韓國建國后的最初20年間,滿足於接受美韓同盟框架下的美國軍援,對發展本國軍工重視不夠。從近乎零起點起步,到如今能夠在國際軍火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韓國軍工的發展軌跡值得研究。

加速推行“自主國防”

上世紀70年代,韓國依托逐漸厚實的經濟和工業基礎,加速推行“自主國防”政策。1970年8月,韓國國防部成立專職的軍工科研機構——國防科學研究所,主要負責研發、試驗和評估武器裝備及相關技術,並推進武器國產化。

有了政策支持和工業基礎作依托,韓國軍工產業發展順利實現了“多級跳”。20世紀70年代,韓國實現了多數輕武器的國產化,並開始出口軍火﹔20世紀80∼90年代,具備自行組裝乃至研發重型裝備的能力﹔進入新世紀后,獨島級兩棲攻擊艦、KDX系列驅逐艦等一批新型武器陸續裝備部隊,K-2主戰坦克、K-9自行火炮更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站穩了腳跟。2022年,韓國新一代“宙斯盾”驅逐艦“正祖大王”號下水,同時完成KF-21新型隱身戰機的試飛。

總的來看,韓國軍工體系化程度較高,門類較齊全,能生產飛機、艦船、坦克、裝甲車、導彈、重型火炮、輕武器與彈藥等各種武器裝備,常規武器基本自給,並具備批量出口的市場競爭力。其國內一些大型企業紛紛深度涉足軍工。經過一系列出售、並購和重組后形成的韓華集團,是目前韓國軍工行業的代表,幾乎涉足所有軍工領域,目標是成為“韓國的洛馬公司”。

多管齊下力促軍售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韓國目前是世界第八大軍火出口國,2017年至2021年的出口額,比2012年至2016年增長了177%。這背后,有賴於韓國出台的多種配套政策以及美國的支持。

其一,政策支持力度十足。為提高軍工出口的國際競爭力,韓國政府在整合國防科技研發體系的同時,還為軍工企業發展提供法律、資金和政策支持,如對品質良好的軍工產品做出政府擔保,為確保合同的穩定性推行政府間貿易制度,提供配件修理、教育訓練、技術支持等售后服務。

其二,充分利用外交空間。由於美韓盟友關系的存在,韓國的武器系統自然要與美式裝備體系對接,這也使其向北約及“五眼聯盟”國家推銷武器時,避免了許多政治障礙和技術壁壘。此外,韓國還廣泛採用聯合研發形式,在引進多個軍工強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在系統整合上的優勢。這樣既可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又便於開拓合作對象國的軍工市場。例如,韓國的孫元一級常規潛艇,基本照搬德國的214型潛艇﹔從美國採購F-16戰機全套生產線后,實現了近八成零部件的國產化,為T-50教練機的研發和出口積累了經驗。

其三,發揮自身價格優勢。與慣於拖工期、漲價格、降性能的一些西方軍火商不同,韓國的軍工產品價格相對低廉,而且基本都能按時交付。在此基礎上,韓國還注重根據客戶需求採取有針對性的營銷方案。對美國、德國、以色列等軍事發達國家,韓國放低身段,主動扮演對方“零部件委托生產基地”和“標准彈藥供應國”的角色﹔對發展中國家市場,韓國則憑借與北約基本統一的技術標准和價格優勢,提供“平價替代品”,而且靈活採用轉移生產線、金融資助乃至易貨貿易等形式推進軍工出口。

掣肘因素依舊存在

韓國軍工雖然出口經過多年發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能否長期維持高速增長仍有待觀察。畢竟,韓國軍工要走向真正意義上的崛起,掣肘因素並不少。

國際環境變化影響。有報道稱,今年前9個月,韓國軍火出口訂單總額達到約130億美元,是2020年以前年均出口額的4倍。不過,這種“井噴”式增長更多地與歐洲安全形勢相關——俄烏沖突帶來的安全恐慌以及歐洲國家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裝備援助帶來的缺口,導致軍購應激性增長。一旦俄烏沖突逐漸平息,歐洲國家特別是波蘭的採購需求有可能直線下降。同時,韓國軍火出口對象多為美國盟友,這種優勢在達到一定程度后也會成為劣勢。畢竟,撬走美國的軍火客戶、同美國爭奪訂單,勢頭太猛也會引起美國的警覺和反制。

核心競爭力有待提高。在航空航天等至關重要的領域,韓國軍工根底薄弱,基礎研究以及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相當部分核心部件依賴進口,裝備生產及出口許可均嚴重受制於人。韓國軍工企業慣於“拉長戰線”,大規模生產已定型裝備,雖然可以“短平快”方式獲利,但也壓低了對技術創新的熱情,抑制著韓制武器品質的提升。K-9自行火炮的雷達故障和炸膛事故、KDX-Ⅱ型驅逐艦的海上停電事故、張保皋級潛艇的螺絲斷裂現象、KF-21新型隱身戰機沒有內埋彈艙等,都折射出韓國軍火的質量和水准問題。事實上,不少國家引進韓國軍品,更多是救急的權宜之計。部分美國盟友已表示,韓制FA-50僅為“替代和輔助性”戰機,未來將主要引進歐洲聯合研制的新一代戰機和美制F-35戰機。

盈利狀況總體欠佳。由於美國等西方軍工強國拒絕向韓國轉移高端產業,“攢機”“拼裝”甚至“韓國裝配、萬國制造”幾乎成為韓國軍品的代名詞。這也意味著,韓國很難通過大額訂單拿到大頭利潤。此外,韓國軍品採取“主打中低端、涉足高端”的外銷路線,出口對象不少都是經濟欠發達國家。在疫情沖擊下,許多訂單只是“意向性合同”,且要採取分期付款方式,存在“變數多、收款難”的風險。因此,韓國軍工發布的訂單額與實際的交付數據往往有較大的落差。(倪海寧)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