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維吾爾族一家三代軍人接力戍邊七十載

把青春熱血融入祖國邊疆

2022年12月06日10:1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喀喇昆侖,雪,下了一夜。天剛放亮,遠處高聳入雲的雪山,銀裝素裹若隱若現。

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副參謀長穆拉迪裡掏出手機,收到父親發來的信息:“兒子,山上冷,記得多加衣服。身體好,工作才能干好。”

執行高原駐訓任務已有一年多,對於穆拉迪裡而言,各種變化似乎從未停止。從千裡之外的家鄉來到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除了環境上的巨大差異,還有父母逐漸增多的關心。這些,都是以前不曾有過的。

“爸,我這邊一切都好。這幾年,高原上條件好多了。我相信,我們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強大的。”黨的二十大剛閉幕,穆拉迪裡看著報告中擘畫出的國家和軍隊建設發展的宏偉藍圖,內心滿是自豪。

工作間隙,穆拉迪裡仔細擦拭著桌上擺放的全家福。這張照片拍攝於17年前。當時,父親一身戎裝,沉穩含蓄﹔他與弟弟剛剛步入軍校,英姿勃發﹔母親站在中間,滿眼溫柔。

這張照片,定格了這個維吾爾族家庭的溫馨畫面,也成為這名邊防軍人的溫暖陪伴。

70多年前,爺爺克日莫夫走上“生命禁區”,后來又在西藏阿裡扎根奉獻﹔緊接著,父親穆赫塔爾投身軍營、守邊固防﹔如今,穆拉迪裡與弟弟迪裡穆拉提走上戰位,成為家族第三代邊防軍人……

談及自己一家三代軍人接力戍邊的故事,穆拉迪裡說:“我和爺爺、父親的差距還很大。”

習主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向全體青年發出號召: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今天,我們走近穆拉迪裡一家,品讀不同時代的相同初心,追尋他們將青春熱血融入祖國邊疆的感人故事。

爺爺的信仰

義無反顧跟黨走,一走就是一輩子

穆拉迪裡的記憶中,爺爺克日莫夫不怎麼說話,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老人時不時望向遠方,仿佛那裡有他訴說不盡的人生回憶和牽挂——

1950年8月,一支隊伍從昆侖山腳下悄然出發,向西藏阿裡高原挺進。最終,這支隊伍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后,成功解放阿裡,被授予“進藏先遣英雄連”榮譽稱號。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支隊伍末尾,還有幾名維吾爾族青年組成的馱工隊伍。他們趕著一百多頭牲畜,擔負著給先遣連運送給養物資的任務。這幾人中,就有來自新疆於田縣的青年克日莫夫。

一路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還要翻越有著“萬山之祖”稱號的昆侖山脈。

長時間穿行在雪山冰峰間,克日莫夫患上了嚴重的雪盲症,眼睛紅腫、淚流不止。同行的幾名年輕人打起退堂鼓,相繼離開。

“走,還是留?”克日莫夫心裡也泛起嘀咕,“全縣推選我們來給解放軍運送物資,這是多麼光榮的一件事啊!離開時,鄉親們夾道相送,我又怎麼忍心讓他們失望?”

克日莫夫下定決心,繼續前行。他每天用雪球擦眼睛,一路咬牙跟著隊伍,戰嚴寒、忍飢餓。一個多月后,成功抵達阿裡,完成運送任務。

爺爺的故事講到這裡,穆拉迪裡忍不住問父親:“為什麼當時全縣那麼多人,唯獨爺爺被選為運送隊裡的一員?”

父親沒有急於解釋,而是講完了剩下的故事——

時隔半年,克日莫夫返回新疆於田縣,成為全縣人民的驕傲。當地政府破格批准他參軍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服役期間,由於各項素質突出,他很快成長為一名軍官。

當時,克日莫夫是家族中首位軍人。他的工作單位就在家鄉,家人也都在身旁,鄉親們常常羨慕不已。

誰也沒有想到,1965年底,克日莫夫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不解的決定。

當時,部隊需要調派一名干部,到西藏阿裡工作。克日莫夫挺身而出,說自己給“進藏先遣英雄連”送過給養,有一定高原生活經驗。

就這樣,克日莫夫來到西藏日土縣某中隊擔任中隊長,一干就是5年。

父親講到這裡時,流露出一絲遺憾與悲傷。原來,爺爺從西藏返回后,整個人的身體已經快垮了。

由於長期高強度的工作、訓練,加之高原生活保障水平十分有限,爺爺的身體每況愈下,最嚴重時都站不起來,還伴隨著頭暈、厭食。即便如此,他始終未向組織提過要求。

后來,爺爺的身體實在難以支撐,上級將他調離阿裡。在組織安排下,他回到家鄉武裝部任職,直到服役滿35年光榮退休。

“解放軍是黨的部隊。要是沒有共產黨為我們帶來好日子,我們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父親的話語解開了穆拉迪裡心中的疑惑。

這是幼時的穆拉迪裡第一次聽到關於共產黨的故事。他知道了,因為共產黨是少數民族群眾的大恩人,爺爺才會義無反顧地跟黨走,一走就是一輩子。

父親的選擇

風雪巡邏路上,那個挺拔堅定的身影

“離群被雪埋,離眾被風刮。”對穆拉迪裡來說,父親穆赫塔爾常挂在嘴邊的這句維吾爾族諺語,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從小生活在部隊大院,穆拉迪裡和弟弟迪裡穆拉提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養成了屬於自己的一日生活制度。

每天隻要一聽見起床號,父親就帶著兩個孩子在院子裡出早操,鍛煉完身體,要整理床鋪,晚上必須按時就寢。

耳濡目染,穆拉迪裡和弟弟從小就萌生了當兵的念頭。初中畢業,穆拉迪裡說自己想當兵。看著兒子格外堅定的眼神,父親備感欣慰,給兒子爭取到一次體驗軍營生活的機會。

訓練時,40多攝氏度的高溫炙烤,讓穆拉迪裡的脖頸火辣辣地疼。真切體驗到當兵的艱辛,穆拉迪裡不由得想退縮放棄。

“男子漢大丈夫,決定要去做一件事情,就要讓這件事善始善終。既然你選擇了要當兵鍛煉,那更要堅持下去,苦不苦、累不累,隻有親身體會才能懂得。”父親語重心長地說。

那個夜晚,穆拉迪裡從父親臉上看到了一絲失望與不甘。風拂過父子倆的臉頰,吹落了穆拉迪裡眼眶裡的淚珠。父親走過來,把手輕輕放在他肩上。

“爸爸,我一定會堅持下來!” 這是穆拉迪裡對父親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挑戰。

也正是這次當兵體驗,讓穆拉迪裡對父親有了全新的認識。

父親穆赫塔爾上中學時,成績優異,擔任學生骨干,老師們都認為他是考大學的好苗子。

一天課間,身著軍裝的征兵人員走進教室,詢問同學們有沒有人願意參軍。

“我去當兵!” 仿佛潛意識中早已准備好了回答,16歲的穆赫塔爾站了出來。

一路顛簸,運兵車來到新疆某邊防連,穆赫塔爾的軍旅生涯正式拉開帷幕。新兵下連后,由於軍政素質優異,經連隊推薦后他通過考核被軍校錄取,成為一名軍官。

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邊防線上,齊腰深的積雪中,排長穆赫塔爾帶著一隊官兵巡邏。奮力爬到山頂后,他們身上的棉衣已被汗水浸濕。

那段日子,穆赫塔爾不僅要負責每一個點位的巡查,還要與當地牧民交流溝通,確保邊境畜牧安全。

風雪巡邏路上,穆赫塔爾的身影是那麼挺拔堅定。長時間的高寒環境,讓穆赫塔爾雙手、耳朵都長出厚厚的凍瘡,一到春天便破裂流膿,難以愈合……

后來,組織安排穆赫塔爾回到新疆老家任職,在武裝部負責征兵工作和民兵訓練。那時,交通不便,他常常騎著自行車,前往幾十公裡外的鄉鎮,統計人員信息、服兵役狀況。返回家時,往往已是大半夜。

從穆拉迪裡記事起,父親胸前就總別著一枚閃閃發光的黨徽。聽完父親戰友講的一個故事,穆拉迪裡似乎更體會到了這枚黨徽的分量。

那一年,當地突發山洪,雪山融水裹挾著泥沙,瞬間將庄稼、田地淹沒,威脅著百姓生命安全。父親臨危受命,帶隊趕赴河堤決口一線,吃住都在抗洪現場,手腳被泡得腫脹發白……

幾天后,水勢減弱,給養物資也送了上來。大家連忙脫下身上滿是泥巴的衣服,換上干淨棉衣。

這時,父親發現前來送物資的小伙子蜷縮一旁,凍得瑟瑟發抖。原來,由於物資緊缺,當地政府優先將物資緊急撥配給了抗洪一線。

“給,我的衣服你先穿上!”得知情況后,穆赫塔爾二話沒說,把自己的棉衣遞給那個小伙子。

“我們來,就是為了幫助老百姓。有了衣服,肯定也是他們先穿。更何況,我還是一名黨員!”父親抖了抖身上濕漉漉的衣服說。

“從那以后,我便一直將父親作為自己的榜樣。我下定決心,早晚也要成為他那樣的軍人。”穆拉迪裡說。

哥哥的承諾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3月16日,4500米高原留念,兄弟兩年沒見,隻有感動。”

那天,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副參謀長穆拉迪裡,將自己和弟弟的一張合影發給家裡,並配了這樣一段文字。

2021年3月,穆拉迪裡所在單位奔赴高原執行任務。他的弟弟迪裡穆拉提也在高原駐訓。

一次外出執行任務,在一個中轉站,穆拉迪裡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再三確認后,他認定,那就是自己的弟弟。

此刻,穆拉迪裡再也忍不住眼角的淚水,聲音也開始哽咽:“迪裡穆拉提!”

弟弟也發現了哥哥,兄弟二人沖向對方緊緊相擁……

看著兄弟二人的照片,父親感動不已,當即回復:“我隻有激動,祝福你們倆。”

穆拉迪裡軍校畢業后,駐守邊疆已有十多年。2003年,他以和田地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軍校,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次年,弟弟迪裡穆拉提也緊隨其后,考上軍校。

穆拉迪裡畢業分配之際,除了回新疆,還有一些條件較好的內地城市可以選擇。這時,他有些舉棋不定。

假期結束返校前,父親將穆拉迪裡叫到一旁,交給他一樣東西——一塊疊得整整齊齊的老式手絹。

“這個手絹,是你爺爺留下來的,從西藏到新疆,陪伴了他幾十年。現在,我把它交給你,希望你能明白其中的意義。”父親沒有多說。

那天晚上,穆拉迪裡翻來覆去,腦海中不斷涌現著爺爺與父親的身影:“同樣是軍人,爺爺和爸爸堅守戰位,為邊疆奉獻了全部青春,而自己……”

早上起床時,穆拉迪裡將手絹取出來,看了又看。突然,他摸到手絹裡還包著什麼東西,連忙打開——正是父親那枚已經有些褪色的黨徽。

這一刻,穆拉迪裡真正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初秋時節,新疆阿勒泰萬裡黃葉飄落,三步一景、十步一畫。剛剛擔任排長的穆拉迪裡,卻無心欣賞美景。

2006年8月,穆拉迪裡畢業到部隊不久,就迎來軍旅生涯的第一個挑戰——奔赴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支援國家光纜施工建設。

鹽鹼地、沼澤地、沙漠……處處留下穆拉迪裡和戰友們奮戰的身影。由於長期使用鐵鍬、鋼钎,他們手上起泡、脫皮,一天施工下來,吃飯時連筷子也抓不住,隻能用手指抓著面條吃。

順利完成施工任務返回時,穆拉迪裡給父親寄去一封信:“爸爸,這是我來到部隊的第一項任務,我沒有讓你失望。這段時間,不僅磨煉了自己的意志,也找到了敢於挑戰困難、戰勝困難的感覺。我相信,自己一定會將這條路堅持到底。”

由於在光纜施工任務中的出色表現,穆拉迪裡所在排榮立集體三等功。這次經歷,也讓他軍旅生涯的第一步邁得格外堅實。

如今,來到西藏阿裡,站在爺爺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回想起自己這一路走來的種種經歷,穆拉迪裡心中感慨萬千。

初上高原,穆拉迪裡便出現劇烈的高原反應。一次登山訓練,稀薄的氧氣與強烈的紫外線讓他呼吸困難、頭暈腦漲。就要放棄時,他抬頭望了一眼山頂,皚皚雪峰,分外燦爛奪目。

“當年,爺爺不也是這麼走過來的嗎?現在我又怎麼能倒下!”穆拉迪裡一邊給自己打氣,一邊努力調整呼吸,一點一點向前挪動……

“原來,隻有自己親身經歷過后,才真正懂得父輩們的不易。過往他們所走的每一步路,今天我都要走得更加堅實!”訓練結束后,穆拉迪裡在日記本上寫下這句話。

這更像是一個約定、一個承諾,是三代軍人之間最朴素亦最親密的聯系。

弟弟的追隨

有過退縮,更要堅定地大步向前

在穆拉迪裡心中,弟弟迪裡穆拉提似乎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那時候,父親帶著兩個孩子到各個鄉鎮,挨家挨戶宣傳征兵政策。每次宣講政策時,迪裡穆拉提都躲在哥哥背后,不敢開口。

2007年6月,迪裡穆拉提即將軍校畢業。他撥通了父親的電話,“爸爸,您和爺爺都是邊防軍人。哥哥畢業后,也回了新疆。我畢業后,能不能換個環境發展?”

雖然沒有挑明,但父親還是明白了小兒子的想法:“你從小就比哥哥內向。許多事,都是他做了之后,你才敢去做。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你能回到邊疆,大膽地跟你哥哥比一比,看看誰堅守時間更長,取得榮譽更多!”

父親使出激將法,迪裡穆拉提陷入沉思中——

那次軍校放假期間,哥哥主動提出,回爺爺的老家於田縣,幫父老鄉親們干活。當時,他毫不猶豫地跟著哥哥來到鄉下。

恰是農忙時節,田地裡,哥哥總是一馬當先﹔生活上,哥哥也和街坊們打成一片。而他呢?還是小時候躲在哥哥身后那樣……

那是迪裡穆拉提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與哥哥已經拉開了如此大的差距。想到這裡,他下定決心,聽從父親的建議:回新疆,和哥哥比一比!

軍校期間,迪裡穆拉提學的通信專業。誰知,畢業后他卻分到一個步兵連。專業技能不熟練,部隊節奏難以適應,迪裡穆拉提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那段時間,迪裡穆拉提常常給哥哥打電話,傾訴心事。哥哥把自己在基層摸爬滾打的經驗分享給他,助他渡過難關。

幾年來,迪裡穆拉提不斷成長,后來被任命為新疆軍區某部裝步三連連長。迪裡穆拉提被連隊先輩們的故事深深震撼,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擔子。

那段時間,早上一起床,迪裡穆拉提先帶全連一起完成五公裡越野﹔操課時,他認真向老班長們請教裝備操作方法﹔晚上熄燈后,他又鑽研指揮技能……

“要把連隊帶好,首先自己要是尖兵。”迪裡穆拉提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這個英雄連隊再立新功。憑著這股沖勁,他帶領連隊攻克一個個難題,多次在大項演習任務中取得佳績。

2020年,迪裡穆拉提隨部隊來到雪域高原,成長為所在部隊首位少數民族股長,擔負起全團的信息保障工作。

這裡,是邊防亦是故鄉。

一家三代人,70年接力戍守邊疆,從青春年少到鬢角染霜,賡續的是家族榮光,不變的是使命擔當。(高群 崔浩浩 李蕾)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