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近日热播,里面一个故事连着一个故事,让无数观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一些大妈连每天必跳的广场舞都放弃了。
其中有一集讲到高考,刘源因为是刘少奇的儿子,政审无法通过。无奈之下,他提笔给复出的邓小平写了封信。邓小平看完信后,心情沉重地对邓榕说,不是要帮刘源一个孩子的问题,是要帮助像刘源这样的许许多多孩子的问题。回到办公室后,他在那份招生文件的“政审条件”旁,重重地批下六个字:繁琐、繁琐、繁琐!正是邓小平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不论是党史军史,还是现实生活,我们从来不缺少主义,不缺少核心价值,更不缺少生动火热的实践,但缺少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
为什么美国能把一个司空见惯的故事拍成大片《拯救大兵瑞恩》,而我们堵枪眼、炸碉堡、千钧一发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无法走向世界?关键是没有把感动中国的故事拍得让世界感动。
最上乘的宣传是看不见的宣传。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也在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但他们非常巧妙地把观念、主题、态度隐藏在素材、情节、细节中,让人在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的故事中,不知不觉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念。
14年前,《泰坦尼克号》以绚丽的视听效果和动人的爱情故事席卷中国电影市场;今天,科技手段升级后的立体版在中国的票房是世界其他地方的总和。中国人并不是对什么3D有特殊喜好,而是喜欢这个故事。
真实的泰坦尼克号却是这样的:头等舱319人,生存200人,生存比例63%;二等舱269人,生存117人,生存比例43%;三等舱669人,活下来172人,生存比例是25%。可见,舱位越低,生存的机会越渺茫,生命的价值竟然与拥有的财富成正比。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对中国的断言,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宣传文化产品的竞争,绝对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提升我们自己宣传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也是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我们很多人被好莱坞大片感染,却不知道我们也有和好莱坞大片一样感人的故事。我是一名演员,在电视剧《陈云》中,我演陈云的小女儿陈伟兰。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西藏工作。陈云对她说:“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去西藏,你就可以去!我的女儿不会比别人差!”在《上将洪学智》中,我演一个女军医邱珊珊。她的孩子生下不久就被送到幼儿园,三年后再见,孩子怎么也不叫“妈妈”。幼儿园园长是洪学智的夫人张文,她耐心地教孩子叫“妈妈”,结果孩子们都跑过来抱着邱珊珊叫“妈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像这样有血有肉的故事,怎能不打动人、感染人?
文化产品全球竞争的时代,也是内容为王的时代,本本分分地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传播中国,世界才能分享美丽的中国,中国也才能更好地贡献于世界。
(作者单位: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