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内蒙古朱日和8月27日电题:等你返航——沈空航空兵某师机务副大队长杨坤的三次联合军演经历
黄书波、杨茹
最后一架“飞豹”战机缓缓滑向停机坪,沈阳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机务副大队长杨坤走上去,与飞行员握了一下手,相拥而笑。
这是杨坤第三次参加“和平使命”系列军演了。
2007年,“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演习在俄罗斯举行。杨坤作为机械师,奉命参与战机保障任务。
刚到新疆昌吉的中转机场,新战机就给杨坤和机务人员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05号飞机试车突发故障,驾驶员座舱温度瞬间升到了五十多摄氏度,像一个热气腾腾的大蒸笼。杨坤钻进“蒸笼”里,憋着气,直到找到那个“捣乱”的涡轮冷却器,才满脸是汗地爬出来。
演习结束后,杨坤利用业余时间,将换装以来飞机关键部位故障发生的时间、现象和原因进行重点梳理,寻找新机维修特点和保障规律。
2013年8月,“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军演再次在俄罗斯举行。这一次,杨坤机务保障组的5名机务人员,创造了“飞豹”战机125飞行小时“零故障”的好成绩。
“零故障”背后付出的,是杨坤和战友们的辛勤汗水。军演前的一次训练中,杨坤突然发现地上有一个亮点,用手电仔细察看,是一滴新鲜的航油。
飞机整个油路管线有几公里长,杨坤立刻命令回场检查,从下午一直找到晚上11点多,终于在一个接口处找到一条3毫米的裂纹。
“干机务没有别的捷径,就是不要想偷懒。”杨坤说。在他的倡议下,机务大队建立了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库,与10多家工厂、研究所实现资源共享。杨坤还带领人员研发了某型飞机飞参快速判读监控系统,能同时为数架次飞机判读飞参数据,成为机务保障人员的得力助手。
当“和平使命—2014”联合军演拉开序幕时,已经是航空兵某师机务大队副大队长的杨坤又在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未来战争中,我们和世界军事强国的装备保障能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杨坤把缩短战机紧急升空和再次出动时间作为机务保障重点,把军械、修理等实战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作为一门通用技能,开展全员培训,在军演中形成了8个“一专多能”的机组。就这一项,使战机在演习中的紧急升空时间缩短五分之一。杨坤又组织人员对飞机某专用扳手进行了改造,一个小小的革新,使检查保障时间缩短了一半。
甘做蓝天铺路石,争当战鹰守护神。展望未来,杨坤知道,自己必须用实际行动托起共和国战鹰飞得更高更远。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