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钢结构部装厂房,长297米长、宽97米,比一个标准足球场面积还要大,为了能让飞机自由舒展躯体,整个车间看不到一根立柱,钢结构整体提升施工。
各个部段像一块块巨型积木,如何把它们“严丝合缝”对接起来,技术要求很高。部装厂房有4条自动化生产线,分别是中央翼、中机身、水平尾翼装配和全机对接。“对厂房我们是系统性总体设计,从工艺集成的角度做顶层策划。”上飞公司总工程师姜丽萍说,过去,总装往往是“来什么装什么”,很少对供应商提要求,结果往往造成各地过来的零部件精度不够,“要么胖了瘦了,要么高了矮了”。
现在是从飞机的顶层技术开始要求,生产线上的流程是什么、每个工位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给未来预留多少发展空间……这些问题都提前规划好。“厂房是按照年产100架飞机的生产能力设计,目前按20架起步规划。”
每块“积木”,内藏成千上万个零件,其装配与测量方案,供应商都要一一提供。前一块安装前,还要对下一块提“总控要求”。
比如,全机对接(机身和翼身)生产线设计了5个工位。先是“填充脑袋”:机头里先放驾驶舱设备等;安装机翼活动面以及相关系统;再装配后机身段,把一块“积木”的后端和另一块的前端连接成一个大筒体。最后,整体机身与机翼对接、平垂尾装配。“这个过程是环环相扣,一层套一层。”
“随着我们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今后越来越多的系统将模块化集成,提前安装在部装阶段,这样总装阶段就显得简单、快速。”
部装厂房采用了自动化制孔、钻铆设备、自动测量调姿对接、自动引导运输车等先进设备。“我们的标准不输波音空客。”
过去,拼“积木”时,每个孔有没有对准,是工人用手摇方式、眼睛测量的,现在根据各地供应商传来的各项数据,生产线的数字化模拟系统能提前算出对接数据,传送到安装传感器的定位器,自动去寻找“卡口”,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对接过程中,也有机器能自动调整,让部件微微“伸伸胳膊动动腿”,达到最舒服的位置。
总装厂房或开放
“躯体”安装好后,飞机模样初显。接下来,进入总装厂房,飞机里面的各项系统,液压、航电、电缆、导管、发动机、起落架系统、座舱设备都将一一安装上去,最后进行全机功能试验。
总装厂房长305米、宽78米,采用了与波音737类似的移动生产线。如同造汽车一样,每个工位不动,移载平台以每小时0.6米的速度往前移动,速度可调节。
“新的生产系统下,工人工作起来更容易且更安全,零件和工装能够在他们需要时及时精确地送达,类似于外科医生在手术室给病人做手术。”姜丽萍说,过去,座舱设备是工人扛到飞机上的,现在装了一个电梯,可直接“滑”上飞机。
不过,在姜丽萍看来,移动生产线考验的并不是技术水平,而是管理能力。“十多家系统供应商、成百上千件系统成品,管理难度很大。最难的是按照节点、计划、需求实现精确配套。比如,要求有个部件下午5点到工位,早一分晚一分都不行,能不能做到?我们要积累很多数据,不断验证工艺流程有没有问题,如果出了问题,要快速找到源头。”
总装基地共有5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提高后,工人数量更少,但要求更高。“过去只有机械加工才需要编程,现在装配工人也必须学会自动化编程,我们现在培养的是技能型工人。”
集成度也更高。比如,自动钻铆机过去是放在生产线之外的,现在集成到生产线里,生产过程“一步步往前走、不间断”,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缩短飞机交付周期。
总装基地已初具规模,在她看来,是“刚刚学会了走”,能不能真正“跑起来,飞向蓝天”还要长期攻坚,“明年我们要实现C919总装下线。”
总装厂房将来要设置一个参观平台,计划对外开放。“这是工业旅游的亮点,到西雅图看波音,到上海看商飞!”姜丽萍自信地说。(叶薇)
(来源:新民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