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徐克拍的《智取威虎山》出人意料地横扫贺岁档,火爆各大院线影城。《智取威虎山》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人物、剧情、台词无一不是广为人知,但怪才徐克硬是把这样一部主旋律影片翻拍得老少通吃、好评如潮,票房眼下已经突破8亿,这着实不易。
这些年,主旋律影视作品不好拍。
伴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影视观众们的胃口和审美标准不断提高,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无法在政府的各种保护措施下获得市场的青睐,而一些红色经典电影更如阁楼上的旧物,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们是下不得楼梯来的。
但别忘了,它们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在特殊的年代里,这些作品以其昂扬的革命精神和浪漫的英雄主义思想风貌深深地感染了几代中国人,理想、信仰、国家、奉献等关键词伴随着这些主旋律电影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那个年代大家共同的价值取向。
其实,即使是现在,这些价值观也并没有过时。《洛杉矶之战》、《独立日》、《美国队长》,这些好莱坞大片无一不在向观众输送着与我们主旋律电影同类同质的思想观念。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电影并不让人反感?
通过《智取威虎山》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用今天老百姓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去讲好故事,才是这些经典能够“重生”的关键。
徐克凭借娴熟的商业片叙述技巧,把解放军大胆卧底的剿匪故事讲述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但与过去不同,在这部电影里杨子荣这个英雄人物也有了少许的个人主义,少剑波为了带好队伍也表现出一些小心计,原著中一带而过的配角八大金刚在电影中人人个性鲜明,甚是出彩讨喜。
其实徐克版本的《智取威虎山》并非没有缺点,但人们在看惯了“高、大、全”式的模范人物,欣赏了“手撕鬼子”的“惊人绝技”后,太需要有人能够“正常”地塑造一个属于自己民族的英雄人物,这也许就是观众愿意包容徐克的主要原因吧。
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只是每一代人对于英雄的定义和追求不太一样。
在物质极度匮乏但精神世界丰富的岁月里,性格没有瑕疵的主人公和好人打败坏人的故事情节,满足了人们对于英雄的精神向往,英雄仿佛是神一般的存在。现代人依然崇拜英雄,但会认为英雄也是人。
人们对于完美的英雄人物不感冒,并不是他们身上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而是觉得他们太完美,距离普通人太遥远了。当那些文艺作品里脸谱化的英雄表现出一些常人也有的脾气、性格时,观众们反而能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好莱坞最擅长讲述普通人拯救国家甚至地球的主旋律英雄故事,而且每每既教育了观众也赚得盆满钵满。其实,我们的英雄大多也是普通人成长起来的,杨子荣的原型人物杨宗贵幼年时就随父闯关东,混迹于三教九流,接触过各色人等,不然怎么能在威虎山上神色自然地说出“宝塔镇河妖”的匪话来。
但现在的一些小说、影视等文艺作品里,充斥着空洞乏味的正确语言,以及不食人间烟火的模范人物,这些“腐败”的文字、表演已经将杨子荣们连同他们的精神一同禁锢起来。
所以,当电影院里祖孙三代对杨子荣的感观和思想能够同频共振时,应当特别感谢徐克将老一代人心中的偶像扶下神坛并被年轻人喜欢。不必担心徐克的电影不讲道理、没有主义,伴随《智取威虎山》的热映,同名样板戏的点击率也在增加,这些观众可都是在自发地“接受”思想教育。
任何文艺作品一旦脱离了群众,都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盼望更多的中国英雄能够“重生”,更期待这些英雄身上朴实的理想和信念能够在中国代代相传。(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