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提出了以第三次“抵消战略”为内涵的“国防创新倡议”。倡议中提到减少采购以F-35隐身战机为代表的一系列尖端武器装备,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
为何减购——
第三次“抵消战略”新需求
哈格尔提出“国防创新倡议”的一个重点是构建“全球监视和打击”网络,为美军的力量投送消除障碍,创造条件。
基于这一目标,“倡议”在提出缩编三大军种有人战机部队规模和减购F-35隐身战机的同时,还提出要用“舰载空中监视与打击无人机”(简称UCLASS,是基于X-47B放大改进而来的舰载无人隐身战机,代号X-47C,其最大载弹量可达4.5吨)最终取代F-35C舰载隐身战机。从这点可看出,根据“倡议”提出的美军最新作战需求,无人战机已处于“首要地位”。无人战机在最大航程、最大机动过载、作战半径以及留空时间方面,较有人机而言,更具优势。从技术角度来说,在面对拥有例如反航母弹道导弹这种“非对称打击武器”的对手时,美军航母战斗群搭载无人机从对方导弹射程外发动突袭的突防成功概率要大于F-35C,而且无需考虑飞行员生存问题。美军或已在考虑将研发和生产F-35隐身战机的部分资金转为投入研发无人战机。
这点从美海军于2014年12月18日发布的一项指示得到了部分印证,其中提到UCLASS舰载无人战机部队未来将“嵌入”到由E-2D“先进鹰眼”舰载预警机组成的作战联队中,首个UCLASS“舰队测试队”将于2015年10月组建完成。这意味着今后UCLASS无人战机的作战行动将由E-2D预警机统一指挥和控制,而并非外媒此前预测的由F-35C战机中队负责。这或许是美海军根据现阶段F-35C战斗机的“网络中心战”能力尚不足以指挥控制无人机作战做出的判断,但也多少与哈格尔提出削减F-35数量的倡议有着“间接”的联系。
战略调整——
尖端装备遭裁减并非首例
减购F-35等新装备并非是美军历史上第一次裁减尖端装备,应该说“未来4年减购33架F-35”对整个F-35项目来说并非是较大的损失。相比之下,F-35几位“老前辈”的命运要悲惨得多。
其中之一是RAH-66“科曼奇”侦察攻击直升机,该型直升机由波音公司和西科斯基公司联合研发,是世界上第一种隐身武装直升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发,到2004年2月美陆军正式宣布取消项目,距离量产仅“一步之遥”的RAH-66项目共耗资近70亿美元。导致“科曼奇”下马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美陆军面对的作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科曼奇”这种诞生于冷战时期的“遗产”已不适用于当今的作战环境(其最初针对的作战想定是欧洲大陆的美苏装甲集群对决)。冷战结束后,美军“反恐战争”主要的作战环境(阿富汗和伊拉克)大多是荒漠、高原山地甚至城市,很难让“科曼奇”找到藏身之处。“科曼奇”针对红外和雷达制导导弹打造的隐身性能形同虚设,防护性能也不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再加上近年来以“捕食者”和“死神”为代表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异军突起,“科曼奇”退场也是必然。
类似的例子还有YAL-1A“机载激光反导拦截系统”(ABL)试验机,该机由波音747客机改装而来,在机头安装了一门兆瓦级的化学氧碘激光炮(COIL),曾在试验中成功击毁过2枚飞行中的弹道导弹,但由于该项目耗资巨大(总耗资超过50亿美元),且实用性有限(毁伤目标需长时间照射;设备体积过大,很难小型化并与战斗机进行整合),后于2011年12月被迫取消,试验机现被转移至“飞机坟场”封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述武器最终未能进入美军服役,但其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相关技术并未“白费”,而是被美军的后续装备所“继承”和发展。
制度思考——
“刹车”机制发挥作用
为了确保当前启动的武器研发项目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美军在装备采办管理系统上建立了“刹车”管理机制,以确保采办经费发挥出最佳效益。这一机制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概念研究阶段。在充分考虑费用、计划、性能参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完成任务所需的各种可能方案。二是演示验证阶段。设计和制造实验件、实验弹或原理验证机,以验证概念研究阶段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否可行。三是全尺寸研制阶段。设计、制造、试验和评估一个完整的系统,将最有希望的设计方案转变为稳定的、效费比好的、可用于作战试验的样品。四是生产和部署阶段。主要任务是确保采办项目生产的经济性。上述的武器装备中,只有F-35成功进入了第四阶段。
但即使是已投入生产和部署阶段的装备,美军也会根据实际的作战需求再次进行调整。以F-22隐身战斗机为例,因为冷战结束,长期缺乏同等对手,美军将F-22的采购数量“一砍再砍”,从最初的750架一直砍到最后的187架。对于可靠的老式装备,美军则采取了“改进、改进、再改进”的策略。例如B-52轰炸机,这种诞生于1952年的“年迈”装备,在针对最新的作战环境和需求,进行了延寿和改进后,依旧服役在美军作战的最前沿。“老将服役”节省下的费用,则能投入到更多“关键装备”的研发项目中。
“根据当前最新的作战需求,实时灵活调整最新的装备研发和采购计划”,利用装备采办的“刹车”机制,美军确保了经费能“好钢用到刀刃”上,使部队获得更适合的武器装备。(黄晋一 马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