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军人,科研攻关如打仗
作为最早加盟兵棋团队的成员,张国春在领导眼里,是能够解决棘手难题的先锋官;在同事的眼中,是能够带队打胜仗的生力军。凡有通宵解决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在场,被同事誉为兵棋团队的“定海神针”。
遇到难题,他最着急;想到办法,他最开心。身为一名教员,虽没有号令千军的威严,张国春却时刻体味着为兵棋研发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快慰。
2013年3月,张国春受命研发“战场情况报告系统”,并作为软件主管设计师。该系统需要将计算机推演模型实时输出的海量作战数据,迅速转换成指挥员能够看得懂的几百种军用格式的战场情况报告。
文件类型繁多,数量巨大,有的报告一份就长达几十页,而且要求时效性很强,难度相当高,稍有不准确、不通顺或者格式问题出现,则又会成为众矢之的。
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将海量、零散的数据拼装成通顺、规范的军用报告,张国春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反复斟酌,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
一番逼仄煎熬,3个月后,这一难题被拿下。
为使兵棋系统尽快推向部队,张国春和同事们,同部队指挥员一起反复摸索,白天试推试演,晚上加班加点修改程序。他们先后经历了十多个军事设计与技术实现的大关,哪一关过不去,系统都可能夭折。而每一个大关,他们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一遍遍测试、修正、反复,甚至全部推倒重来。
凭着军队科技工作者的贲张血性,张国春挺过道道难关,让系统如期走向演习场。
2013年初,张国春已感到自己身体严重不适,然而,他却主动请缨参加全军某重大集训演习兵棋系统的技术保障工作。
这是一场为了梦想和胜利而进行的潜心砺剑。对于他来说,科研攻关的乐趣和成就,一点也不亚于将军在战场攻城拔寨。
7年多的研制历程,国防大学兵棋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军首个实战化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有效应用于几十次演习,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战场如棋,干技术的活想司令的事
2011年6月,兵棋系统终于从实验室走向“战场”,开始在部队实战化运用。
对于兵棋系统研发工程来说,研发只是完成了50%的工程,部队用好才能算完工。
为了使兵棋真正成为0.99场战争,张国春和兵棋团队一起走向了演兵场。
他熟悉兵棋系统的机理,还懂军事、懂指挥,是辅助部队用好兵棋系统的核心骨干。
2011初夏,华北某演兵场,战旗猎猎,铁流滚滚,战机轰鸣。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诸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陆、海、空军、第二炮兵等各参演部队的“中军帐”里,一场运用兵棋系统的战略战役对抗演习也箭在弦上。
走进“中军帐”,仿佛置身于激战正酣的立体化战场,指挥员一声令下,键盘骤起,方寸天地之间“硝烟弥漫”。
张国春和他的同事们,坐在电脑前各自遣将布阵,与外面部队同步展开作业。“红”“蓝”“绿”三方指战员在网上调兵遣将,图文声并茂的危机情况显示在眼前。
“只有用起来,兵棋才有生机和活力;只有用起来,兵棋才能真正体现价值。”生前,张国春经常对同事说。
从教学到保障演习,兵棋系统在一次次应用的考验和历练中逐步成长,从褒贬不一到普遍肯定。
在参加某军区一次演习时,张国春被指派到某师保障演习。当他把该师作战方案输入系统后,发现可能会出现由于油料供应不足,导致作战受阻的问题,就及时向该师指挥员反映了情况。师指挥员检查后大吃一惊,原来方案中没有充分考虑战时的油料消耗,他们立即完善保障计划。
演习顺利完成后,该指挥员对张国春说:“张教授,感谢你的及时提醒。否则,真打起来可就掉链子啦!”
张国春告诉他:“兵棋推演就是真打,好多细节要多演多练才能符合实战要求。”
冬春时节鏖战红山、夏秋之季南征北战。雪山之巅、大漠边陲,信息化战场的范围拓展到哪里,张国春和同事们的脚步就延伸到哪里,军营火热的演兵场,处处是他们的实验室。
“我们就是要不断推广兵棋的核心理念,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水区’进发,为部队战斗力提升做实事。”张国春生前对同事说。
张国春对军队、对兵棋事业一片赤胆,然而命运对他不公。2014年10月15日,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张国春静静地走了。病魔夺去了这个军队科研战线血性军人的生命。
生命逝去,他的魂却留在了中国兵棋系统的千军万马里。虚拟战场里,他必是永远的战士!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