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人民网>>军事>>正文

走近亚洲最大风洞群 歼10在此做试验

2015年06月08日09:38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歼十”在1.2米×1.2米风洞做试验

新型飞机、神舟飞船、高速列车等在研制过程中都离不开风洞的“千锤百炼”。风洞,是一种产生人造气流的管道,用于研究空气流经物体所产生的气动效应。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坐落着亚洲最大规模的风洞群。在这里,记者有幸了解到我国的风洞事业,更有幸接触到为我国风洞事业默默奉献的气动人。

引领未来航空航天科技

“十二五”以来,中心累计风洞运行20万余次,试验成果直接服务于数十个重点装备型号。目前,数十座风洞正同时运行,100余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在这里全面铺开,数十个关键气动难题已取得历史性突破......

作为某新型飞机气动关键技术研究与型号试验任务的主要承研单位,中心承担了绝大多数风洞试验任务,为飞机选型和首次飞行试验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我国某型火箭弹研制中,中心经过多轮设计和优化,设计出全面满足总体指标要求的气动布局方案,被总体单位采用。

中心还在我国未来大飞机降噪、飞机防除冰等关键技术上进行试验与数据挖掘,将不断引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一个国家的空气动力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航空航天实力,影响着国民经济建设水平。”空气动力学家张涵信院士说。“目前,我国空气动力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与最先进国家相比肩。”

风雷精神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听着让人振奋,可一路走来,并非易事。

1960年代,中心初建风洞时,我国面临的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半个世纪的差距。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有的只是科研工作者的坚韧毅力与聪明才智。那时的风洞设备都是要建在大山里,许多科技人员白天和工程兵、民工一起开山破石,晚上在油灯下搞设计。他们边摸索边实践,愈挫愈勇,攻下了一道道难关,自主建起了一座座风洞。

“无私奉献、不懈攀登”是那时气动人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精神面貌,也成为一代代气动人传承至今的“风雷精神”。

“在事业与个人、事业与家庭面前,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事业。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事情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中心副主任范召林这样说。

74岁的空气动力专家刘政崇,如今已是满头银发。为了填补我国在结冰风洞领域的技术空白,他经常在风洞里一站就是一上午。为了一个喷嘴设计,他甚至跑到生产厂家待了大半年。

结冰风洞主任设计师肖斌,患有糖尿病,可他一天打三次胰岛素,不肯离开战斗一线。

“风雷精神”不只是口号,它是一种力量,渗透在每位风洞人的骨子里,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风洞人们拧成一股绳,火力全开,瞄准国家最迫切的战略需求,向一座座科学高峰发起进攻。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邱越、闫嘉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