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人民网>>军事>>正文

中国军机维权曾距外国战机二三十米遭挑衅 【2】

2015年06月26日09: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军机维权曾距外国战机二三十米遭挑衅(组图)

  51岁的宫继宏有着30年飞行经验,曾多次赴东海、南海执行重大任务。郭晓斐/摄

  陈家乐在驾驶战机。吴雄兵/摄

  “隔得最近时,外国的战斗机离我们只有二三十米,驾驶员都能互相看见”

  战机飞行在数千米的高空。54岁的领航员张国新透过座舱玻璃向下望去,大海平静地像个熟睡的婴儿。几艘货轮如玩具般大小,拖曳着长长的航迹在碧绿的海面蠕动。除了氤氲的雾气稍微影响视野,这样的好天气实在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但张国新知道,大自然并非永远都这么友好。这位曾多次赴东海、南海执行任务的特级飞行员明白,恶劣的气象能够对飞行产生多么巨大的威胁。

  特别是在波诡云谲的南海。往往战机从本场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但飞行两三个小时就可能遇到雷雨天气。在这片广阔的海域,气象预报也经常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阴晴。

  2001年,副师长张新起和他的战友们就在这里遭遇过气象险情,“整个机组差点回不来了”。尽管过去14年,再次谈起那次经历,他仍心有余悸。

  张新起接到的是2000公里外的某岛礁巡逻任务。出发时机场天气不错,但当时没有气象台,只能通过卫星云图大概了解2000公里外的天气。他记得,前往目的地的航线上“全是不成块儿的碎云”,虽然不太理想,但并不妨碍飞行。

  当执行完任务返航时,一切都变了。在低空随意飘荡的小块云朵顷刻间聚成遮天黑云,并招来雷雨和闪电。

  绕是绕不开了。摆在机组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从云层中穿过,要么寻找浅滩迫降。

  浅滩迫降虽然在教科书中学过,但谁都知道,一架体量如此巨大的战机迫降在凹凸不平的滩涂上意味着什么。

  张新起攥紧了拳头,一字一顿地下了命令:“往云层里钻!”

  这并不是盲目决策。在下命令的同时,张新起让战友启动了雷达的气象探测模式,战机周围的气象状况实时显示在人们面前。气象雷达图用颜色代表天气的恶劣程度,“稍好的是粉红色,差一点的是红色,再差一点的是黄色”。

  驾驶员操纵着战机在云层里钻来钻去,密集的雨点敲打在机身上,张新起看到“飞机的两个翼尖上哗啦哗啦地打着闪电”。不管是驾驶舱还是任务舱,所有人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情绪紧张到了极点。

  在昏暗中闪转腾挪了半个小时,银白色涂装的战机终于冲出了黑云!当再次见到阳光时,张新起的眼泪哗地一下涌出眼眶。事后有人对他说:“你们这是用平常所学救了自己一命啊!”

  事实上,飞行员面临的危险远不止恶劣气象条件。一位大队长说,执行远海任务时,“茫茫大海,孤军深入,出点机械故障可能就回不来了”。

  张新起记得,在第一次执行某项重大远海任务前夜,他给爱人发去一条短信,内容是“工资卡放在哪儿了,密码是多少”。但平日里,工资卡都是他自己保管。

  “怎么,你要留遗嘱?”爱人问他。张新起只好找个借口安慰她说:“不是,我换了号码,怕忘了。”

  张新起还提到了师参谋长张辉琨的故事。有一年,时任某飞行团团长的张辉琨执行某项重大远海任务,有人建议作一套预案,万一有情况可以备降到某机场。张辉琨听后说:“如果不能把祖国的战机开回来,我宁可葬身大海!”一席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

  与此同时,在一些维权和巡逻行动中,正常执行任务的中国特种机还经常与外机、外舰遭遇。“隔得最近时,外国的战斗机离我们只有二三十米,驾驶员都能互相看见。”一位曾亲历此事的上校介绍说。

  毛建平也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在执行东海维权任务时,每次飞机巡逻升空,均有不同国籍的外机前来挑衅,“或是发出警告提示我方离开,或是展示导弹挂架向我示威”。但机组每次都能严格遵照海空规定,沉静应对,并及时拍照取证,为国家外交争取主动权。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飞行员砥砺出了“海天猎鹰”的血性和胆气。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黄子娟、耿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