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剖析
北约俄罗斯争相“秀肌肉”
■夏尔 程峰
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通过军演不断向对方“秀肌肉”,已成为北约和俄罗斯的“常态”。双方的演习都显得“来势汹汹”,其中不乏值得细细品味的微妙之处。
从战略层面看,北俄双方都显著增强了军演的现实针对性,但地缘政治目标有别。两边演习的强度和规模均呈“直线上升”态势,这足以表露彼此“较劲”的意图。2014年,北约在欧洲的较大规模演习,已从冷战后的年均30多次跃升到200余次,预计2015年将保持同样的频率。俄军则在2014年举行了3000余场各级别的演习,仅在2014和2015年之交近5个月的“冬季训练”期间,即进行了886场演练。双方不少军演的规模都刷新了纪录,如今年7月北约在乌克兰举行的“快速三叉戟”军演,有来自18个国家的1800名军人、900余件武器和130辆军车参与,2014年10月俄在远东地区举行的“东方-2014”演习,则共有10万余名军人、1500辆坦克、120架飞机、5000件重武器参加。
与北约在地缘上的“步步紧逼”相比,俄方更像是“触底反弹”。这在双方的演习区域选择上展现得很明显,与冷战后迄今双方的总体战略攻守态势也是高度一致的。北约的军演明显摆出一副“兵临城下”的架势,如今年6月举行、共1.4万之众参加的“联盟盾牌”高密度系列演习,就全数放在了俄原先的“势力范围”——东欧国家的地面上,包括“波罗的海行动”大规模年度海军军演(在波罗的海沿岸),旨在检验北约新组建的“先锋快速反应部队”的“华丽跳跃”演习(在波兰),美国驻欧陆军主导的“军刀攻击”演习(在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三叉戟格斗”联合演练(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军演结束后,北约还把不少重武器留在了演习当地。反观俄方,虽有一些远赴北海、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的演练作“点缀”,大规模军演却基本集中在本土,如俄乌边境、波罗的海沿岸乃至北极和远东地区。如此“亮拳头”,无疑带有浓厚的“反制”和“回应”色彩。
从战役战术层面看,北俄双方的演习虽都“与时俱进”地注重“联合”和“信息化”,但水平仍不可同日而语。北约作为政治-军事同盟,极其注重跨国合作和不同军种与尖端技术的混合编组,以最大限度地应用其军事资源。如2014年11月举行的“坚定爵士2014”联合军演,号称北约“10年来规模最大”,20多个参演国总共才派出6000多官兵。而其中的3000多人,竟是“足不出户”的参谋人员与网络战部队,部队信息化程度之高,于此可见一斑。剩下的约3000人也分属陆海空三大军种,实际战力不亚于1个机械化集团军。北约计划于今年9至11月在意、葡、西三国举行的“三叉戟”联合军演,号称“冷战后规模最大”,参加国达30多个,海陆空兵力也不过3.5万。
反观俄军,2014年的3000余场演习中,虽动辄出现10多万人规模的“大”军演,却仅有30余场跨国和260场跨军种演习。俄军在多数演习中,还沿袭着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急袭“开场”,摩托化步兵为主体发起冲锋,坦克担当地面突击“拳头”的传统打法,“大陆军思想”可谓根深蒂固。而演习中还一再暴露出“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群现状“非常糟糕”的窘况。可见,面对北约军队展现出的基于成熟联合作战理念和先进信息化装备的巧实力,俄军仍在更多地比拼“数量”。(夏尔、程峰)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