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克里米亚上演俄版“混合战争”

2020年04月09日09:38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克里米亚上演俄版“混合战争”

2014年2月24日至3月21日,俄罗斯运用多种手段一举收回克里米亚,令北约大为震惊。俄首先开动宣传机器调动当地俄罗斯族人亲俄情绪,而后特种部队伪装登陆,大部队随后跟进,情报人员关键时刻扰乱乌军指挥系统,俄军进而夺控各要地。紧接着,俄在几天内组织克里米亚公投,根据投票结果宣布克里米亚入俄。俄罗斯将源于西方的“混合战争”理论用于实践,收回克里米亚,成为应用该理论的典型战例。

善借他山之石。2013年,俄军总参谋长格拉希莫夫撰写论文《科学技术在战争规律预测中的价值》,这是以格拉希莫夫为代表的俄军高层对“混合战争”理论的思考结果。虽然“混合战争”理论源自美国,但俄罗斯通过认识自身威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借鉴探索“混合战争”理论,逐步形成以“格拉希莫夫战术”为代表的一系列俄版“混合战争”理论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中,俄罗斯在派出部队进入克里米亚的同时,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展开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并利用核力量威慑西方,防止其干涉。当时,普京向外界透露,俄已做好使用核武器的准备。3月4日,在与北约对峙最紧张之际,俄罗斯成功试射最新型洲际弹道导弹,摆出不惜一战的架势,令西方不敢妄动。俄罗斯果敢且出人意料的种种举措,令北约来不及作出正确判断,更谈不上妥善应对,除挥舞所谓“制裁大棒”外束手无策。

俄军的“格拉希莫夫战术”源于西方,在融入许多俄罗斯元素后于收回克里米亚期间发挥重大作用,这说明借因所需、鉴为所用,要想在战争中赢得胜利,需善借他山之石,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

传统谋略新用。先进技术虽然能帮助人们看到“山那边的事”,却不能保证及时探明敌方企图。俄军之所以能够在北约严密监控下成功控制克里米亚,至少得益于以下3种做法。

第一,俄最高统帅和总参谋部准确把握时机,以在北极地区进行演习为由调动大批部队,并向乌拉尔调派大量军用列车,骗过北约情报机构,掩盖其向克里米亚部署部队的真实意图。

第二,当乌克兰政府下令驻克里米亚乌军开火时,渗透进乌国防部的俄情报人员又向驻克里米亚乌军发出截然相反的命令,使当地乌军指挥官不明所以,延误反击时间,最终败退。

第三,俄军在行动中保持高度组织纪律性,每名俄军官兵都有手机,但北约情报机构并未从监听中得到俄军将对克里米亚实施军事行动的情报。

由此可见,信息化时代,随着侦察、预警技术的发展,战场日趋“透明”,达成作战突然性难度明显增加,很多传统谋略手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甚至不再适用。不过,应当承认的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多领域展开斗争的“混合战争”中,有些传统谋略手段只要运用得当仍能发挥作用,如俄军瞒天过海的战略佯动和军队集结期间严格执行的无线电静默等均有效迷惑对手。更重要的是,科技发展也丰富了传统谋略手段的应用形式。所以,现代战争中,传统谋略手段的地位作用并未降低,怎样在高技术条件下用好谋略,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

以非对称求胜。“混合战争”中,优势方的弱点有时比劣势方暴露得更充分、更明显,劣势方通过非对称作战,有可能将自身优势放大,扬长避短、以劣胜优。

2014年2月24日,俄军第31独立近卫空降突击旅抵达克里米亚,因官兵穿戴绿色迷彩装具和服装,所以被媒体称为“小绿人”。为避免给西方干涉提供口实,“小绿人”进入克里米亚时便摘掉所有俄军标识,对外宣称是“当地安全力量”,向克里米亚亲俄势力提供武器、培训,由克里米亚亲俄势力作“先锋”,占领当地政府议会等办公机构和机场、港口等要地,“小绿人”则多在某些关键时刻出手。俄军和亲俄势力的迅速行动,使驻克里米亚乌军猝不及防,军营和武器被控制,有些不甘心的乌军军官试图率部下闯过封锁线,但在“小绿人”鸣枪示警下,只得放弃。在抢占战略要地的同时,俄军还展开心理战、信息战,拉拢劝降对手,使乌军十多支部队成建制倒戈,其中甚至包括乌海军司令等数十名高级指挥员和海军旗舰,大大挫伤乌军士气。

可见,非对称作战更注重获得有利战略态势,实现战略主动。获取有利战略态势并非仅靠暴力手段,还可综合运用多种非暴力手段,有时非暴力手段的作用甚至比暴力手段更大。就像围棋一样,敌方在这一方面占有优势,不必与其纠缠,可从另一方面打开局面,争取主动。俄收回克里米亚期间,外有西方干涉之隐患,内有克里米亚乌军之威胁,俄军在支持亲俄势力与乌军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同时,还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之外下功夫,灵活运用多种手段,避免西方干涉,削弱乌军作战能力,最终几乎兵不血刃地收回克里米亚。

(责编:陈羽、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