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空军“敏捷战斗部署”有难度
不久前,尚在担任美军太平洋空军司令的查尔斯·布朗公开透露,美空军正在研发实现“敏捷战斗部署”概念的关键保障装备——“基于区域的集群预置工具包”(RBCP)。如今,随着布朗出任美国空军参谋长,美空军推进“敏捷战斗部署”的步伐有望进一步提速。
2013年,美空军提出“疾速猛禽”概念,要求搭载必要的维护设备、燃油、弹药和保障人员的C-17运输机,与4架F-22战斗机组成小型编队,可在24小时内飞抵全球任意一处简易前沿基地,在72小时内独立遂行攻击和空中支援任务。2017年,美空军又将“疾速猛禽”概念扩展到其他机型,升级为“敏捷战斗部署”概念,要求部署在大型空军基地的机群,在战时能够向美国及盟友的军用或民用机场迅速转场疏散,以规避对手中远程火力的集中突击。
与传统大规模编队部署模式相比,“敏捷战斗部署”具有便于隐蔽机动、灵活反应能力突出和有利于创新机动打击样式等优势。但目前美空军使用的航空保障装备与上世纪60年代的基本相同,轻便性、通用性不强且不够高效,难以支撑“敏捷战斗部署”概念的实现。
美军担心,在世界其他主要大国军事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一旦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其大型空军基地恐将面临灭顶之灾。为应对这一重大“威胁”,美军曾提出“睡莲”计划,通过改造老旧基地、重启遗留基地、谋求与盟友建立合作安全点等形式,打造“少量永久性大型基地+大量临时性前沿小型基地”的基地群。
推进“敏捷战斗部署”,意味着美空军将摒弃将机群集中部署在大型机场的传统兵力配置模式,实施“化整为零”的分布式作战部署,从而增强美军作战体系的抗毁性。这一概念实现后,将明显降低对手以中远程火力精确打击美空军基地的效费比,使对手“制空于地”的难度加大。同时,美空军飞机依托大型基地和大量“睡莲”基地,既可从多个基地起飞后组成大编队,从正面与对手直接较量,又能以小编队多方向、多批次发动偷袭,以多条不确定的空中打击线,陷对手于困境。
美空军研发的RBCP,包括必要的通信、电源、检测、加油等设备,以及快速跑道修复材料,是一套模块化、轻量化、通用化的航空保障装备。平时,RBCP保存在大型空军基地,一旦出现威胁,将迅速空运至展开地点,快速将其变成临时性空军基地,可保障2至4架战斗机组成的小编队作战。美军计划在本年度的“暗黑”联合军演中,在澳大利亚开展RBCP相关试验。除研发RBCP外,美军还采取建设基地群、创新战法和完善保障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其分布式作战能力。
当然,美空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也面临着较大难度和阻力。
首先,推进“敏捷战斗部署”,需要美军在诸多国家开设利用小型机场,但考虑到随之可能带来的军事打击风险,地区国家会否配合还很难说。即使所谓“可靠”的盟友,战时是否同意美军机从其境内机场起飞去打击未与自己发生直接冲突的第三国,也是一个未知数。
其二,美空军运用RBCP在前沿小型基地展开后,其可保障战斗机的数量、架次和持续时间都是有限的。大型永久性空军基地设备设施齐全,综合保障能力强,在基地群中仍发挥着核心节点的作用。各个临时性基地仍然需要大型基地的支援,对手一旦瘫痪其大型基地,必然会大大降低小型、临时性基地的作用。
其三,对手在战时如果前推部署海空侦察和打击平台,缩短杀伤链时间,完全有可能捕捉美机停靠前沿小型基地的短暂时间窗口,实施精准打击。而这些基地尤其是临时开设的简易基地,其防御能力基本为零,一旦被对手发现和定位,恐怕就只剩下“挨打”的份儿了。(袁艺 徐文华 徐金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