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军科院军事医学专家讲述百天战“疫”故事

2020年07月22日09:48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报告会现场。熊垒 摄

人民网北京7月22日电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7月16日下午,在新的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3周年之际,该院举办了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由该院抽组赴武汉抗疫的军事医学专家组7名成员代表,将惊心动魄的百天战“疫”故事娓娓道来,在场观众无不感到军科人的担当和奉献、使命和荣光。

逆行!逆行!

到疫情防控一线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军令如山,冲锋向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全军军事科学研究的拳头力量,军事科学院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重要决策指示,充分发挥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坚决护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集结,从除夕前夜开始。军事科学院党委第一时间成立联防联控应急小组,生物工程、药物研发、微生物研究、卫勤保障、防化安全、大数据分析、工程设计等各领域骨干力量,闻令即动、攥指成拳、拼搏奋战。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对于军事医学专家组的成员来说,出征的离别依然历历在目。

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工程师张宗兴作报告。熊垒 摄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河北保定。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所工程师张宗兴接到所长祁建城紧急电话,当天便返回所里整理装备,又立即动身随所长飞往武汉。

临行前,卧病在床的母亲、还在雪地里玩耍的儿子让他有些不舍。路上,他拨通妻子的电话,妻子哽咽地说:“你一定要毫发无损地回来!”

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迟象阳爱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程师李亮作报告。邵龙飞 摄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11时,该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所助理研究员迟象阳被陈薇院士一个电话叫走。凌晨两点,迟象阳一到家就问她的爱人李亮:“我们要去武汉,随时出发,这一去我也不知道要多久,你一个人看孩子行不行?”

身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工程师李亮当即表示没问题。

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作报告。熊垒 摄

相同的场景不断出现。1月26日(大年初二)一早,该研究院某所研究员姜涛等人还在布置当天的样本检测工作。从接到命令到出发只有3个小时,非常紧张。他们顾不上吃饭,在实验室“疯狂”打包。到了中午,各类装备和试剂40多箱整装待发,确保了前出武汉第一时间就能展开科研工作。

当时的武汉已经封城。正当许多人琢磨怎么才能离开武汉时,来自军事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却奉命组成军事医学专家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逆行进入武汉。

“没有看过武汉最急迫的样子,就无法体会武汉人民对疫苗的渴望。”陈薇说。

由于当地检测能力紧张,武汉市卫健委向军事医学专家组提出了核酸检测的援助请求。

救人,必须争分夺秒。姜涛等人仅用一天时间就在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中搭建起检测平台。疫情初期,医疗机构送来的很多样本上只有手写的名字和编号,专家组首先要对照名单,把几百个样本辨认清楚,进行排列、编号。

样本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美满的家庭,专家组将用自己的检测结果告诉他们,谁是安全的,谁需要接受治疗。

在核酸检测小组姜涛、张晓鹏两位组长的带领下,军事医学专家组不断优化工作流程,迅速将帐篷实验室的日检测能力从300多人份提高到500多人份,后期甚至达到1000人份。

考虑到一次全流程的核酸检测时间相对固定,检测人员便轮流上、连轴转、不间断,等到最终确认检测结果,通常已是凌晨四五点钟。他们习惯了凌晨在检测报告上签字确认,习惯了武汉星光下的街道,习惯了踏着晨光回到宾馆小憩。

张晓鹏副研究员在任务早期敏锐地注意到单纯的核酸检测,无法判定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的问题。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他带领队员搭建了病毒抗体和多重病原感染检测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16-22种呼吸道病原。

曾有两例危重患者,医院运用多种治疗方案,效果都不理想,临床希望能够对患者进行更细致的检测。接到医院需求后,专家组采集了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综合检测。检验结果显示,其中一位重症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标本中存在肺支原体感染。这些检测指导临床实施了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从“提速”,到“全面升级”,这一进化到“3.0”版本的精准诊断平台,帮武汉一线的临床救治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问题,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点赞。

冲锋!冲锋!

每个鏖战的夜晚都托起英雄的黎明!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武汉一线,人人都必须坚守好自己的抗疫战位。

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梦瑶作报告。熊垒 摄

难以忘记,专家组曹诚研究员、张珂副研究员进泰康医院红区取样的身影;难以忘记,助理研究员杨益隆从早上八点到凌晨三点,一天之内数次出入泰康、光谷、火神山、中部战区总医院;难以忘记,研究人员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一起在帐篷实验室里鏖战数个日夜,“三朵金花”都熬成了“国宝大熊猫”;难以忘记,原本负责宣传的战地记者邵龙飞、张振威,全程做好专家组的科研任务摄影、录像工作,到医院、闯“红区”、入实验室,近距离拍摄病患,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直与SARS、埃博拉等各类病毒作战的陈薇院士把一切看在眼里,她誓与疫情抗争到底:“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

围绕疫苗和抗体研制、病毒致病机理研究、快速检测试剂研究和应用等,专家组实行“三班倒”、“白加黑”攻关,依靠成功研发埃博拉疫苗的实战经验分秒必争,只为拯救每一位患病的武汉人民,让这座江城重新按下“启动键”。

与时间赛跑,和病魔较量。专家组全体成员创新如炬、战绩如虹,把“忠诚、研战、创新、求实、情怀”的新军科精神贯彻体现到疫情防控最前沿,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成果,以最优设计、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拿出了“中国苗”“争气苗”“定心苗”,展现了中国战“疫”的硬核实力,交出了科技战“疫”的优异答卷。

在武汉,陈薇院士度过了她的生日。那天,也是个特别的日子。新冠疫苗GLP安全性评价、P3动物有效性评价和国家第三方质量复核正式启动,通过了严格检测,证实工艺稳定、质量符合预期标准。军事医学研究院领导给院士发去了生日祝福,院士回复:“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短短8周时间,团队完成了一种全新疫苗的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完成了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条件下生产制备,开展Ⅰ期临床试验,这是一个世界纪录。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疫苗临床Ⅰ期第一天结束的那个夜晚,陈薇院士团队一行人凌晨三点坐车回驻地,一路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心境恰如歌词那样:“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那一刻,夜虽然是黑暗的,他们的心却是明亮的;眼睛虽然充满了血丝,却掩盖不了对胜利的渴望。

传承!传承!

这里不生产童话,只生产力挽狂澜的超级英雄!

在这场战“疫”中,军事医学专家组的广大党员心底无私,斗志昂扬,用汗水、坚韧与奉献,汇集成海一般的磅礴力量,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一天,专家组曹务春研究员照例在方舱医院公共厕所进行表面擦拭物采样。当他脱掉防护服换上军装时,方舱医院的护士们惊呼:“大家快看!刚才在厕所采样的是个将军!”曹务春研究员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在一线我更要带好头,脏点累点又算得了什么。”

研究员黎浩、助理研究员张梦瑶深受感召。2月14日,在实验方舱内,两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了最真实的感受和最迫切的愿望。

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文职人员张章作报告。熊垒 摄

同样毕业于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张章,去年光荣地成为该研究院的文职人员。他一直盼望着能像身边的现役军人一样,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以“战士”的身份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张章说:“在文职人员宣誓的誓词中,‘珍惜军队荣誉,献身国防事业’令我印象深刻。在这次任务中,我感悟到,军队荣誉一定包括‘不辱使命’,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决心,更是一种作风、是实际行动!”

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在现场聆听了报告。熊垒 摄

同样为武汉人民不分昼夜舍身忘我工作的,还有侯利华研究员带队的后方同志。

年近60岁的付玲高级实验师,连续几十天、每天在P3实验室进行10余个小时的病毒检测任务。每次她脱下厚重的防护服,都会累到虚脱,瘫倒在办公室里。防护镜的印记深深地刻在脸上,那是疼痛却光荣的勋章。

前辈耐劳苦,后辈当自强。一天夜里,助理研究员王步森对做了整天实验的研究生赵拯浩说:“你先回去睡吧,我等会也走。”已经撑到将近凌晨两点的赵拯浩只回去睡了三个小时,由于惦记着实验,他凌晨五点再次返回实验室,却惊讶地发现王步森还在这里。原来,王步森根本没走。

赵拯浩说:“都一整夜了你赶紧回去睡会儿吧,这儿有我呢。”王步森却说:“不行,你一个人我不太放心。”赵拯浩又说:“那你接着做,我给你打下手。”王步森摇了摇头:“我熬了太久,手已经发抖了,不能做实验。你来做,我在旁边看着,给你指导。”

军事医学专家组的倾情付出,得到了武汉人民的认可。在驻地宾馆的青年民警,通过监控发现三位女博士总是工作到半夜才回到房间,感动之余,自己买了一些武汉特色的食品送给她们当夜宵;一名武汉出租车司机,当得知车上坐的是疫苗团队时,一开始坚决不肯收下车费;一期、两期临床试验在招募志愿者时,大批武汉市民踊跃报名,他们说:“我们相信解放军,相信陈薇院士!”

6月1日,军事科学院为专家组举办了隆重而温馨的归建仪式,邀请了很多家属参加。迟象阳3岁的孩子负责给她献花。在武汉出任务时,有人问她孩子:“你妈妈去哪里了?”孩子会说:“我妈妈去帮助别人了,因为外面有病毒,有人生病了。”孩子很坚强,轻易不会哭,可她给妈妈献花时却紧紧抱着妈妈大哭起来,生怕妈妈再次离开。现在她爱说的话是:“我也要当解放军!”

一幕幕动人的战“疫”场景,一个个鲜活的战“疫”故事,展现了铁心向党的赤胆忠诚,反映了敢打必胜的过硬作风,彰显了厚积薄发的科研实力,树立了学习追赶的先锋榜样。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聆听完报告会后,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助副研究员范晶激动地说:“集结在新军科调整组建3周年的崭新起点上,行进在建设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的伟大征程中,作为新时代的军科人,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弘扬战‘疫’精神,铆足干劲,奋发进取,努力为强国复兴、强军胜战、强院兴研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黄子娟 王迪 向鹏程 王丽珊)

(责编:陈羽、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