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推進實現復合化
1980年,我海軍第一次派出包括6艘導彈驅逐艦在內、共18艘艦船組成的特混編隊駛向太平洋,擔負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發射試驗護航警戒任務。這是我海軍導彈驅逐艦首次登上大洋的“舞台”,也表明其具備了遠洋航行能力。
從1985年11月中國海軍第一次派出導彈驅逐艦首訪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裡蘭卡3國,到今天已先后有50多艘次導彈驅逐艦訪問了30多個國家的海軍港口,開辟了一條條通往世界大洋大洲的航線。
艦艇遠航大洋,需要強勁的動力作為支撐。隨著我國新型水面艦艇噸位的明顯增大,為保証艦艇具有較高的航速和良好的機動性能,艦艇對動力裝置推進功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與我國第一代水面艦艇採用蒸汽動力或柴油機動力裝置相比,新一代水面艦艇採用先進的柴燃聯合動力裝置,使用方式靈活,動力更加充沛,能更好地滿足艦艇機動性能對動力功率的需求。
目標特征趨於隱身化
隨著探測技術和武器制導技術的不斷發展,物理場信號特征已經成為影響艦艇生存能力和作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隱身性能成為國內外艦船研制的基本設計要素,並廣泛採用綜合隱身技術,盡量降低艦艇的可探測性和戰場上的被感知度,保障自身生命力並充分發揮作戰效能。
以“石家庄”號導彈驅逐艦為例:銀灰色的艦體,流線型的艦形設計,所有裝備全都與艦體有機地融為一體。行走在這個全封閉艦艇的走廊上,感覺艦艇上的任何一處設計讓人既覺得舒適,又不可缺少。
諸多細節指向一個要求:隱身!在新一代水面艦艇研制過程中,更加重視提高水面艦艇隱身技術水平,由雷達波、紅外和聲等三個方面的傳統隱身設計,向雷達波、紅外、聲、磁場、電場等綜合隱身發展。
通過採取內傾式船體外形設計和減振降噪等隱身技術措施,盡可能降低艦艇目標特征值,降低被來襲導彈武器的命中概率,保証水面艦艇在信息化海戰中做到先敵發現和先發制人。另外,通過採取艦炮隱身外形設計、小艇內藏式設計等措施,盡量控制艦面設備的雷達波散射特征值,使我國新一代艦艇隱身效果顯著增強。
作戰能力走向綜合化
現代新型導彈驅逐艦已由艦炮、魚雷武器過渡到以導彈武器為主,有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反潛導彈。防空導彈中有作為區域防空,即編隊防空用的中程對空導彈,用來對付高空目標﹔有本艦自身防空用的近程對空導彈,對付超低空飛行的敵方飛機和導彈。
為適應艦載導彈武器的遠程化、大型化和多樣化的發展特點,以及提高艦艇抗擊導彈飽和攻擊的能力需求,新一代水面艦艇普遍採用垂直發射技術,並配置多功能雷達,同時具備搜索、跟蹤和制導等多種功能,實現防空、反艦或反潛等多種艦載武器的共架發射,增強水面艦艇作戰使用的靈活性和打擊能力,使艦艇綜合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2012年4月下旬,參加中俄聯演的我軍的幾艘導彈護衛艦,均系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新型現代化艦艇。艦上主要裝載有艦艦導彈系統、艦載反潛武器系統、電子對抗系統、水聲對抗系統等武器系統,以及本艦作戰指揮系統和編隊指揮系統。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艦體的優化設計,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和武器綜合控制。
我國在新型驅逐艦上採用了國內自主研制的垂直發射系統和多功能雷達,提高了對目標的搜索、跟蹤和制導能力,可有效應對高強度、多方向、多目標的導彈飽和攻擊威脅,使艦艇具備區域防空能力。
為提高綜合防御能力,在現代新型導彈驅逐艦上發展了多用途導彈和多用途發射裝置。與這種多用途導彈系統相適應的還有多功能雷達,能同時搜索、探測、跟蹤多個目標。這樣一部雷達可以起到多部雷達作用。同時,現代驅逐艦上還搭載有艦載直升機,主要用於執行反潛等海上作戰任務。配置的小口徑的多聯裝自動速射炮,發射率高,能在瞬間形成一個彈幕,它與近程對空導彈組成一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可以在較近距離上攔截來襲導彈,對付超低空飛行的對艦導彈。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