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國防科技大學激光陀螺技術創新團隊經過三代人40多年的努力,自主研發出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激光陀螺,助推我國武器裝備戰斗力提升。
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戰斧”巡航導彈大顯神威,而讓“戰斧”實現“千裡點穴”功能的就是激光陀螺。當時,我國激光陀螺研制正處在攻堅階段,超精密光學加工是需要首先攻克的技術難題。
教授張斌:這個陀螺裡面如果有一顆塵埃存在,就會影響我們陀螺的精度,我們理想的狀態是裡面一顆塵埃都沒有。
接下來,更大的攔路虎是被稱為“關鍵技術之首”的鍍膜技術。
國防科大博士生賈鵬飛:高反射率的那個膜,就像建房子一樣,我建的每一層房子、每一層磚多厚要精確控制到納米量級。
1994年11月8日,激光陀螺工程化樣機在國防科大研制成功,我國成為繼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國家。在鮮花和掌聲中,科研團隊開始朝著小型化、精密化的方向發起沖鋒。
國防科大副教授謝元平:激光陀螺是個多學科、非常精密的一個工程,就像在針尖上跳舞。比如說桌子上有個杯子,你想把杯子往前挪動一米是很簡單的,但是把這個水杯挪動一毫米卻十分困難。
目前,我國自主研制的激光陀螺技術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廣泛應用於陸、海、空、天多個領域。
國防科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秦石喬:這個團隊幾十年來的方向就跟陀螺定向一樣,它永遠沒有改變服務於戰斗力這個目標,激光陀螺對提高我們武器裝備的戰斗力做出了重要貢獻。(王亮 謝璐瑩 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