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赴歐華工:一戰中的特殊軍團

■宋德星

2014年08月07日04:48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赴歐華工:一戰中的特殊軍團

位於法國西北部努瓦耶勒市的“諾萊特”華工墓園。新華社發

  100年前的8月4日,德國入侵比利時,英國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如何看待這場發生在歐洲的世界大戰?它將給中國帶來哪些壓力抑或機遇?如何化解壓力把握機遇,以求得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諸多問題拷問著當時的中國政府和人民。

  在這種嚴峻的拷問下,中國赴歐華工軍團誕生了。這支特殊的隊伍,為將彼時積貧積弱的中國推入國際社會發揮了巨大作用﹔也正是這支特殊的隊伍,使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首次成為戰勝國中的一員。

  以工代兵

  ——民國政府無奈的戰略之舉

  一戰爆發之時,中國正處於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剛剛推翻封建帝制的中華民國滿目瘡痍,動蕩不安,各派勢力明爭暗斗,結果導致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參戰雙方都對中國虎視眈眈,特別是日本,妄圖利用對德宣戰之機,攫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侵略特權。為求自保,中國政府不得不宣布“中立”。

  盡管世事不濟,但在當時中國的外交決策群體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仍被視為一次戰略機遇,一個天賜良機。1914年11月10日,外交部參事伍朝樞即向外交部提交備忘錄,建議中國政府最好避免直接同日本交涉包括山東問題在內的許多外交糾紛,力爭將包括日本侵略問題在內的一切事端提交戰后和會討論、裁決。中國駐美公使夏偕復也在1915年1月15日就中國參加戰后和會問題向外交部呈交長篇備忘錄,主張中國為了提高國際地位,為了有利於外交爭端的解決,應設法加入戰后和平會議,並加緊篩選與會代表,未雨綢繆。可以說,設法以戰勝國身份參加戰后和會,以擺脫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欺侮,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成了當時中國政府和民間人士主流的心願和努力目標。

  事實上,一戰爆發伊始,為尋求參與英法主導的國際社會,袁世凱政府即向英國駐華公使兼協約國駐京外交使團首領朱爾典提議,中國派兵幫助英國攻打駐青島的德軍,但這一提議被英國拒絕。一方面,傲慢的英國人未能料想到一戰會曠日持久,會如此血淋淋。另一方面,自鴉片戰爭以來,英國就從來沒有想過需要中國的幫助,因為在他們眼中,中國始終是一個無法擺脫歐洲“幫助”的“東亞病夫”。

  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尋求參加協約國作戰這一目標,還面臨著日本的阻撓。1914年11月中旬,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在會見新聞記者談及青島問題及戰后和會時就明確表示:“至於和平會議,中國非交戰國,無列席之資格”。

  1915年初,日本政府變本加厲,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企圖將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完全置於其控制之下。就在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當天,中國外長陸征祥向大總統袁世凱進言,稱解決山東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參戰。為此,1915年11月6日,中國政府正式通知英國,表示中國准備對德宣戰,但為了防止日本從中作梗,要求英、法、俄三國邀請中國參戰。此時的英、法、俄三國對中國的參戰均表示歡迎,並表示願意出面安排。但在日本的極力反對下,中國政府第二次尋求參戰的外交努力於1916年初告敗。

  有鑒於此,曾出任袁世凱政府總統府秘書長、隨后出任中華民國政府內閣總理、被世人譽為“近代中國的馬基雅維利”的梁士詒,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以工代兵”的戰略構想:“中國財力兵備,不足以遣兵赴歐,如以工代兵,則中國可省海陸運輸餉械之巨額費用,而參戰工人,反得列國所給工資,中國政府不費分文,可獲戰勝后之種種權利。”

  自此,以工代兵,即以華工為杠杆,尋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成了中國政府外交政策的頭等目標。這方面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中英關於招募華工的外交談判。1916年10至11月索姆河會戰結束時,鑒於在中國所招募的勞工還不到40名,英國政府不得不轉向中國政府求援。借此,中國外交部長伍廷芳向英國提出幾個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參加戰后的對德和會,把招工和中國的國際地位聯系在一起:“一戰結束以后,戰后和會如有中立國加入,中國亦得加入,無中立國加入,則另行召集關於東亞等國的大會,中國必須得加入。”

  可以說,以工代兵既是中華民國政府的無奈之舉,又不失為一項高明的戰略設計。根據這一戰略構想,作為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力軍,赴歐華工在歐洲戰場上的一舉一動,將直接關乎戰后中國的命運。就像曾積極參與過駐法華工教育事業的晏陽初所指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地位,不是外交家的辭令換來的”,而是“被中國人輕視被外國人踐踏的苦力爭來的。”

  赴歐華工

  ——“一流的工人,出色的士兵”

  “帶著至少5年的合同去法蘭西吧!你的年收入將達到2000法郎,回來時你將成為大富翁”。這是民國初年流傳於中國山東威海衛的一則招工廣告。這樣的招工廣告,遍布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份的招工點。而這些招工點的目的隻有一個——招募盡可能多的中國青壯勞力,然后將他們送到歐洲,為英法等協約國提供作戰支持。

  對於英法等協約國來說,招募華工也實屬無奈之舉。因為到1915至1916年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盡管已經過去兩個年頭,但交戰雙方依然看不到勝利的影子。不僅如此,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導致英國、法國等協約國出現了嚴重的勞動力不足。

  1915年11月11日,法國國防部正式決定實施招募華工計劃﹔12月1日,退役少校陶履德被任命為法國國防部代表,組織招工團前往中國招募工人。鑒於當時中國尚守“中立”,不便以政府名義直接交涉,中方代表梁士詒便與法國駐華公使康悌商定,中方設立民間機構惠民公司,由商人代政府負責,承攬招募華工事宜,法國國防部代表陶履德則以農學技師身份來華,代表法國簽訂合同,並在合同中極力避免參戰字樣,以免給同盟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留下口實及沿途招致襲擊之險。

  1916年5月14日,法方由康悌全權擔保,“農學技師”陶履德簽字,中方則由梁汝成以惠民公司經理身份簽字,正式訂立合同。該合同共28款,明確規定了華工的佣工年限、工資待遇、工作時間、生活水准、死傷疾病醫恤費用及組織管理等事項。為防華工在法國受虐待,合同第15條特別規定:“工人在居留法國時期內,當享有法國法律對於一切國民所保証之自由權,並最要之信教自由權。”

  對於中方“以工代兵”的計劃,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一度稱之為“天方夜譚”,英國國防部也認為“利用中國人作戰或做工的提議不可行”。但在嚴峻的戰爭形勢下,英國人最終不得不低頭,去面對現實。1916年8月14日,英國國防大臣勞合·喬治同意在“法國及其他地區”使用華工,並正式通知法國關於英國遠征軍在法國使用華工的法案。此后,英國開始在中國大量招募華工。到1917年4月底,已有3.5萬華工被英國人從其租借的威海衛港口運送到法國前線。

  1917年對德、奧斷交宣戰后,中國政府開始以官方名義鼓勵華工出洋,幫助解決協約國面臨的勞務困難。為此,北京政府特設僑工事務局,頒布了保護華工章程。

  這樣一來,在一戰的歐洲戰場上,逐漸出現了一支代表中國政府的特殊隊伍——中國赴歐華工軍團。據統計,從1916到1918年,有超過14萬華工被招募到歐洲。其中,首批受雇於法國的中國勞工團隊在1916年8月來到法國。據法國戰爭部1922年公布的數字,一戰期間,法國雇佣了31409名來自中國北方、4024名來自中國南方、1066名來自上海和442名來自香港的中國勞工。而中國勞工的第一個英國派遣隊則在被派往法國之后於1917年4月在普利茅斯登陸。此后,在英國當局管理下的中國勞工達到了10萬人。

  華工們一到歐洲,就立即被劃撥到各處,他們不僅在重工企業、汽車公司、港口碼頭等地從事最艱苦、最繁重的勞動,而且還身處戰爭前線,負責挖戰壕、救傷兵、送給養甚至直接參戰。在1917年法國皮卡第地區的一場戰斗中,英軍士兵全部負傷,挖掘戰壕的華工們冒著吸入德軍施放的毒氣的危險,將英軍士兵背到后方,然后手持鎬頭和鐵鏟沖入陣地,與德軍展開殊死搏斗。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經戰死,而他們甚至連名字和編號都沒有留下。當一戰結束,士兵們為幸存、為勝利而歡慶時,華工們則在清理戰場上未引爆的炮彈時繼續犧牲。

  “眾弟兄,大家來聽,你我下歐洲,三年有零,光陰快,真似放雕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與子女,天性恩情,親與故、鄉黨與賓朋,卻如何外國做工……”這是民國初年流傳在山東威海衛的《華工出洋歌》。這首歌唱出了華工在異國他鄉的苦與愁,也唱出了當時中國的苦與愁。對彼時的中國政府而言,苦的是國家沒有實力,不被西方列強接納為合法的參戰方,結果使得宣布“中立”的中國不得不“以工代兵”,曲線參戰。

  這支特殊的隊伍,在戰爭勝利后,隻有約11萬人回到祖國,另有1萬多人失蹤或流散,而死去的2萬多人中,有名有姓者隻找到1874名,這1874人得以埋葬在法國、比利時的69個公墓中。

  華工超強的適應力和勤勞朴實的特質,給英法兩國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連協約國聯軍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也不得不稱贊華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勞工主義的勝利

  ——用汗水和生命贏得國家地位

  1917年2月,搭乘有543名中國華工的法國商船“亞瑟”號被德國潛艇擊沉,船上人員喪身大海。對此,梁啟超等愛國人士大聲疾呼,無論從國際法還是從人道主義出發,中國沒有理由不參戰。可以說,“亞瑟”號事件成了中國對德奧宣戰的直接理由之一。1917年8月,中國正式對同盟國宣戰。當時的段祺瑞政府公開向英法等協約國表示,中國可以派出50萬部隊參戰,前提是英法等國能夠提供運輸和財政支持。對於這項提議,盡管法國非常積極,但是英國、美國、日本明確反對。其結果是,中國雖然宣戰了,但實際上並沒有派兵。盡管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后,中國最終還是擠進了戰勝國行列。

  及至巴黎和會上,日本出於維護其在中國山東侵略權益的目的,指責中國政府沒有盡到參戰國義務,沒有資格參加和平會議。對此,中國首席代表陸征祥義正詞嚴地指出:“於外長任內,准法使康悌照會,批准惠民公司華工出洋,歐戰時在戰線中之華工二十萬人,掘戰壕,搬炮彈,制槍子,無論后方前線,華工均奮勇當先。中國何負於協約?”可以說,中國的參戰,是通過赴歐華工這支特殊的隊伍﹔中國的戰勝國地位,是赴歐華工用生命換來的。

  作為一戰中代表中國政府的一支特殊隊伍,赴歐華工在到達歐洲之后,用他們自己的行動、貢獻和犧牲精神,贏得了尊嚴,贏得了榮譽。實際上,赴歐華工盡管身份是勞工,但卻按照軍事化方式管理。英國人建立起了專門的華工營,華工營下設連隊,每個連有4個排,由一名少校或連長指揮﹔法國人則把華工編成隊,一小分隊25至50人左右,3至5個小分隊組成一個大隊,或稱華工營。這些華工都要穿統一的服裝,嚴格遵守與軍隊差不多的紀律。

  曾將中國勞工運往法國的英國第二勞工分遣隊指揮官馬尼克·顧勒1918年說:“來自山東沿海的這些勞工的出現可能是歐洲大戰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當時法國社會黨人馬裡尤斯·穆泰則注意到:“在這段歷史中值得被牢記的,就是中國政府明確想要積極參戰的良好意願,而這場戰爭是關系到法國自身存亡與否的。這種參與是非常珍貴的。數以千計的中國人在我們的工廠中工作,使得我們可以在軍隊中雇佣同樣數量的法國工人。”

  除了戰時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外,赴歐華工的愛國情懷同樣在戰后的歐洲土地上日益高漲。戰爭結束后,駐比利時英軍召開慶祝勝利的運動會,並邀請5000華工參加開幕式。華工們進入運動場后,看到飄揚的各國國旗中,唯獨沒有同是戰勝國的中國國旗,就憤而退場表示抗議﹔在巴黎和會舉行和約簽字儀式的那一天,憤怒的華工和中國留學生聚集到中國代表團駐地,阻止中國代表曹汝霖、陸征祥出門去簽字,他們和祖國人民一起,最終迫使北洋政府拒簽了《巴黎和約》。

  正是因為赴歐華工的巨大貢獻,在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時,法國政府公布了有關華工的文獻,承認了華工的相關歷史,華工軍團終於得以正名。1988年11月28日,在巴黎華工聚居地的街口建筑物牆上,法國政府鑲嵌上了紀念華工的銅牌,上面用中文和法文刻著:“公元1916-1918年,14萬華工曾在法國參與聯軍抗戰工作,有近萬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日,法國郵電和航天部長基萊斯代表政府參加了揭幕式,將“法國榮譽軍團勛章”授予當時仍健在的兩位華工——94歲的華工呂虎臣和92歲的曾廣培。

  如今,每年的清明節,法國華人社團都要舉行一戰赴歐華工公祭活動。這一追憶不僅僅是為了銘記赴歐華工這支特殊隊伍的歷史功勛,更是為了銘記中國人民與英法等國人民一道,對於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的偉大貢獻。

  (作者系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上圖、中圖:工作中的華工。資料圖片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