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兩萬億美元噩夢未醒 美國或再陷入伊拉克火坑

2014年08月14日11:3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兩萬億美元噩夢未醒 美國或再陷入伊拉克火坑

美國猶猶豫豫地“重返”伊拉克戰場。針對極端伊斯蘭武裝的空襲,顯示美國在約3年前撤離的地方再次走向更大的軍事介入。伊拉克形勢的嚴峻讓美國不能不出手,畢竟曾為此打了8年,但它又承擔不起更大程度介入的代價,所以華盛頓強調不會派戰斗部隊到伊拉克。但目前的軍事行動沒有多少人覺得會奏效,而它精心打造的伊拉克民主聯合政府因持續內斗而令其失望,伊拉克多變而復雜的形勢讓美國的選擇有限而艱難。在美國記者查克·托德看來,“那個在2008年反對伊拉克戰爭並將其終結的男人,如今發現自己面臨一個難題:一旦你回來了,又怎麼能出得去?如果首次幫忙並不奏效,你怎麼能停得下來?”如同當年撤出時的艱難,再次涉足這個泥潭,美國進退維谷。

美軍事人員在伊超千人

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12日晚宣布,美國新增派的130名軍事顧問已抵達伊拉克。這使美國在伊軍事人員超過1000人。哈格爾稱,這些軍事人員將為美軍對伊援助行動提供深度評估。他同時強調不會派遣地面作戰部隊,“正如奧巴馬總統所說,伊拉克隻有建立一個新的包容性政府才是結束危機的唯一途徑”。

11日,美國聯合參謀部作戰總監威廉·梅維爾在五角大樓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美軍空襲已使得伊斯蘭極端組織的作戰節奏放緩,並暫時阻止了他們向埃爾比勒前進的腳步。梅維爾同時承認,空襲無法完全摧毀“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IS)的整體力量,但美國目前沒有擴大空襲范圍的計劃。美國軍方對未來前景持不確定態度。

《紐約時報》認為,現在的有限空襲顯示美國選擇一條折中路線,是在執行遏制戰略。這種戰略並不尋求瓦解ISIS對伊拉克北部和西部的控制。德國《明鏡》周刊稱,這是“奧巴馬明智的自我約束”,美國總統頂住了批評,堅持“不做蠢事”。但美國國內對此爭論很大。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民主黨高層堅稱伊拉克政府必須應對來自ISIS與日俱增的威脅。“我們不能派兵,一定不能派兵”,民主黨參議員理查德·德賓說,“隻有伊拉克人能拯救伊拉克。”但共和黨人嚴厲批評奧巴馬及其下令採取的軍事行動規模太小且太晚。共和黨國會議員彼得·金抨擊民主黨“羞恥地放棄了美國領導力。”

“上周四晚上,世界看到的是一位美國總統在個人傾向和冷酷現實間左右為難。結果是,美國在伊拉克再次走向更大的軍事介入——盡管是不情願和漸進式的”,美國外交學會的理查德·哈斯12日在《金融時報》上寫道。美國《赫芬頓郵報》最新的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應多大程度打擊伊斯蘭極端組織看法不一,但大多數受訪者都反對美國向伊拉克派地面部隊。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高祖貴13日對《環球時報》說,伊拉克局勢使奧巴馬為難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2011年撤軍是奧巴馬政權的重要功績,如果採取軍事行動會使這一成績大打折扣;其次,目前伊拉克局勢混亂,矛盾錯綜復雜,不僅伊拉克政府和ISIS之間存在矛盾,什葉派和遜尼派以及中東其他國家之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如果奧巴馬選擇軍事介入,將不得不面臨這一現狀;如果不介入,伊拉克國內的穩定會遭到挑戰,並進一步影響奧巴馬的政治功績。

撤軍3年,美國一直沒能解套

“在距離美國首批坦克集結在伊拉克邊界將近9年后的今天,五角大樓正式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終結了這場重塑美國政治、最終卻導致反美情緒在伊斯蘭世界蔓延的麻煩沖突”。2011年12月15日,《紐約時報》寫道。在那之前,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裡誓言,撤軍后華盛頓會繼續支持巴格達,“人們不應誤判美國幫助支持伊拉克民主的決心和承諾”。

撤軍沒能讓美國解脫,美國的決心也一直遭受考驗。美軍撤離后,伊拉克的經濟恢復與發展取得一定成就,但民族、教派沖突也迅速激化。遜尼派和什葉派以及庫爾德人之間為權力分配發生斗爭,導致美國對伊拉克處於“打不能打,勸又不聽”的尷尬局面。

《紐約時報》8月12日的一篇文章講了一個小故事:2007年秋的一天,美國總統布什與伊拉克總理馬利基開了一個電視會議,目的是為兩國關系的未來簽署一份“原則宣言”。布什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而身在巴格達的馬利基只是把筆放在文件上,假裝簽字。布什不知道馬利基的筆根本沒有碰到紙,但一名美國官員注意到了。布什的畫面一從屏幕上消失,這名官員就對馬利基的一名助手厲聲說:別想跟美國總統耍花招。文章稱,“將近7年前的這一幕,能很好地說明伊拉克總理與其美國支持者之間令人惱火又變幻莫測的關系”。

其實,美國完成撤軍時,美國學界就認為,“如果不深度介入伊拉克的安全領域,未來美國總統可能要面對一堆艱難選擇:或者將伊拉克遺棄給要撕裂其國家結構的不友好政權,或者為防止地區沖突再次干涉這個國家。”

美國《每日野獸》稱,自從在美國佔領期間啟動以來,伊拉克的政治進程向來受困於無作為、派系內訌和整體功能紊亂。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應為當前的政治危機承擔部分責任。華盛頓曾一直喋喋不休地逼迫巴格達匆忙完成“包容性”政府的組建,並為其設定最后期限,這注定是在劫難逃的脆弱政治進程。

著名學者薩利姆·馬塔爾認為:“研究伊拉克歷史的任何學者都會發現,伊拉克軍事的持續緊張和暴力不斷,最實質的根源是民族國家認同的脆弱。”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的第一任國王費薩爾一世在統治伊拉克的12年間,一直對伊拉克部族主義對抗國家主義的政治生態頭痛不已。他說:“我感到遺憾的是,伊拉克仍然沒有伊拉克人民的概念,而是難以想象的各類民眾。他們缺乏任何愛國的情懷,腦子裡只是浸透宗教傳統、荒誕絕倫的各種謬論。他們沒有共同的聯系,只是一味屈服於邪惡和專制統治,並隨時准備推翻一切現存政權。”

美國《外交政策》日前刊文提出美國應汲取幾大教訓,其中之一是“沒人喜歡被告知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是愚蠢的”。“美國人看不出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區別,我們反復向伊拉克人解釋,生活在一個無宗派、多部落、多種族國家會有多快活,但伊拉克人卻反復被激怒”。

有意思的是,《紐約時報》8月11日的一篇專欄文章寫道,“正當美國人覺得不再為區分遜尼派和什葉派操心時,我們又卷入一場新戰爭……奧巴馬小心翼翼地行事。他又能做些什麼呢?他已經向伊拉克派出了幾百名顧問,去解決用了十多年和幾十萬大軍都沒解決的問題”。

“如何拯救伊拉克?”

奧巴馬想在伊拉克實現什麼目標?路透社稱,一些美國官員私下表示,政府內部不能確定奧巴馬的目標和最后的脫身計劃。高祖貴也對《環球時報》說,奧巴馬對此並不清晰,但他的直接目標是防止ISIS進一步壯大,間接目標則是顯示美國的影響力,一方面表示對伊當局支持,一方面向反對勢力施壓,尋求具有包容性的新方案。高祖貴稱,奧巴馬面臨的主要障礙是伊拉克國內的各派矛盾沒有得到處理。

“如何拯救伊拉克?”前美國駐伊拉克大使哈利勒扎德和美國學者肯尼斯·波拉克撰文稱,伊拉克再次陷入內戰,這次華盛頓不會再像2007-2008年那樣投入那麼多資源。奧巴馬政府試圖組建一個各派別都支持的新政府,這是一項長期任務,僅僅罷黜馬利基是不夠的。讓伊拉克陷入僵局的是南部的遜尼派、庫爾德人和什葉派存在的恐懼心理,擔心中央政府的壓迫。隻有伊拉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系統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革,他們才願意讓新政府運作起來。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軍事專家安東尼·科德斯曼認為,“美國行動的最佳選選擇是,等馬利基下台,看到伊拉克變成由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領導的真正多民族國家。但實際問題是,已不能等待美國選擇採取某種形式的行動。ISIS正變得過於強大。”

德國國際政治學者梅斯奈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有矛盾心態,是因為自身實力變了,不能像2003年那樣想打就打,而且盟友也不會那麼干脆地來當助手。所以,美國希望通過與伊拉克政府合作,維護它在中東的利益。這雖是實用主義政策,但要達到和平目的,仍有些不切實際。

“現實難題在於,奧巴馬要麼在促使巴格達組建更具代表性的政府以及擊潰ISIS方面‘再次安插’美國力量,要麼允許繼續存在權力真空,引發更多伊斯蘭激進主義和遜尼派對伊政府不滿。對任何總統而言,這都非絕佳狀況,但已無其他選擇”,《美國展望》雜志創始人羅伯特·庫特納在《赫芬頓郵報》上稱。

美國已為伊拉克付出很多。西班牙《阿貝塞報》算了一筆賬,稱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花費了近2萬億美元,包括老布什對伊“沙漠風暴”行動的127億(其他國家另外幫美國支付了611億美元),小布什2003年發動伊戰后耗費的1.7萬億美元,此外1998年克林頓“沙漠之狐”行動4天就耗費5億多美元,而奧巴馬此次空襲伊拉克的賬單還沒算。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查克·托德評論說,奧巴馬堅稱不派作戰部隊,但中途退出絕非易事,“現如今,奧巴馬是一個勉為其難的‘武士’。”環球時報駐外特派、特約記者 陳麗丹 丁雨晴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分享到:
(責編:邱越、趙艷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