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美媒以古代特洛伊戰爭的傳說解讀中美大國沖突

2014年08月25日10:21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美媒:中美若開戰美國至少能回家 中國沒有后路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8月24日文章,原題:從荷馬的《伊利亞特》看美中戰爭,荷馬的《伊利亞特》是西方最古老的名著之一,但它至今也不過時。雖然它講的是特洛伊戰爭的傳說,但對希望應對亞太地區的美國戰略家,卻有3個重要經驗教訓可汲取。

  亞太地區正處於中國試圖削弱美國霸主地位的戰略變動期。短期而言,戰爭不太可能發生,但如果北京的經濟和戰略軌跡不變,那沖突的風險就會上升。《伊利亞特》告訴我們,什麼可能引發地區沖突、打這種戰爭的風險以及沖突如何解決。

  荷馬的同胞修昔底德認為,最初是恐懼驅使雅典擴張帝國,然后才是榮譽和利益。而《伊利亞特》強調,榮譽能做沖突的主要驅動力。

  希臘人入侵特洛伊城是為滿足榮譽感。特洛伊王子帕裡斯將海倫從她丈夫斯巴達王那裡拐走。希臘人的領袖、斯巴達王的哥哥阿伽門農發誓把她奪回。為滿足這種榮譽感,他置國人、盟友和自己的權力於險境。

  當今,榮譽仍驅使國家承受過大風險。這是美國戰略家可從《伊利亞特》中汲取的第一個教訓。北京試圖重新劃定海上邊界(在東海),主要動機之一是一雪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建國的百年恥辱。中國希望被視為一個大國,能夠以清朝衰弱時無法做到的方式影響自身戰略環境。

  盡管美中沖突的風險仍然較低,但如果亞洲爆發沖突,《伊利亞特》同樣可資借鑒。在戰爭末年,希臘人打了近十年仗,他們在異國他鄉征戰,耗費大把光陰。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他們經常表示想回家。

  這裡對華盛頓的意義顯而易見。如果要在亞洲打一場大國戰爭,厭倦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渴望建設家園的普通美國人可能難以理解,為什麼美國人要為遠離本土的目標流血出錢。

  如果中美爆發沖突,美國至少有跨越太平洋回家的選擇。而中國不然。因此,沖突對中國更重要,中國為勝出應該願意做更大的犧牲。面對未來中美危機時,美國戰略家應牢記這點。美國領導人不應該覺得中國人會退讓。

  《伊利亞特》還有最后一個教訓。在戰將赫克特的率領下,特洛伊人曾一度佔上風,但赫克特想進行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完全摧毀敵人。結果,這是一個致命錯誤。這裡給華盛頓的教訓是,若與中國爆發沖突,美國應追求盡快回到既有現狀這一目標。如果中國試圖通過佔領台灣地區或控制釣魚島來改變現狀,那華盛頓的目標應該是將解放軍逐出那裡,而不要(比如)打擊中國大陸,使戰爭升級。

  這可能不易做到——因為任何用來攻擊美國或盟友的中國大陸資產都容易成為靶子。華盛頓應該給中國留下體面退出沖突的機會。

  《伊利亞特》講述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爭。戰爭為小問題而打,結果雙方均遭受重創。歷史可能因為東海或南海的領土、台灣地區或朝鮮半島的將來而重演。美國戰略家應留意荷馬史詩中明示的戰略思想。(斯蒂芬·法倫,喬恆譯)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