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S400導彈部隊訓練秘照曝光
資料圖:蘇-35戰機
據俄羅斯軍事觀察網8月29日報道,從“和平使命-2014”聯合反恐演習開始以來,有關中國和俄羅斯軍事技術合作模糊前景的討論就再次活躍起來。專家指出,俄可能向中國供應S-400防空導彈系統,以及蘇-35殲擊機。但是俄方仍舊猶豫不決,顧慮重重。莫斯科既想和中國交易,卻又害怕中國復制技術。
此次聯合反恐演習動用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正規部隊。俄塔社指出,8月26日舉行的聯合反恐實兵實彈演習總彩排在中國內蒙朱日和基地舉行。根據俄羅斯國防部新聞信息局發布的消息,此次演練標志著“和平使命-2014”聯合軍事反恐演習參演國多國部隊戰役協同階段的結束。俄塔社進一步明確指出,參演部隊總共推演了四個戰術層次的科目:一是戰場偵察和監視;二是聯合消滅敵方重要目標;三是居民點反恐行動;四是山區追剿敵人。代表俄方參演的是一個摩步營,駕駛T-72坦克和BMP-2步兵戰車,由陸航兵(蘇-25強擊機、米-8AMTSH直升機)和炮兵(BM-21“冰雹”火箭炮和2S3型自行火炮)提供支持。
俄國防部機關報《紅星報》特別指出,中國在朱日和基地打造了獨一無二的城市戰技能演練條件。在不大的地區建造了有多幢建筑的小城市,有多種風格的建筑,既有銀行、電影院、超市,也有行政大樓、各種樓房,還有基督教教堂、穆斯林清真寺的模型,甚至還有兩層汽車立交橋。突擊組的每次行動都有嚴格的時間安排,分秒不差。如此大規模的演習充分肯定了中俄軍事領域的合作。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軍事技術合作,不過中俄在此方面並非一切都很順利。從今年初春開始就多次傳出消息,聲稱莫斯科和北京即將就售華S-400防空導彈系統事宜達成交易。3月份俄《生意人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披露稱,普京總統已經原則性同意向中國出售S-400導彈系統。
中俄就此話題的談判已經歷時3年半,顯然直到今日仍未結束。一如既往的話題是價格,但更重要的是數量。今年春天討論向中國供應的數量是兩到四個營編制的S-400導彈系統,每個營8套發射裝置。主要障礙在於,中國用戶希望得到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全部戰術技術性能信息。俄“紐帶網”評論指出,這項談判可能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中國系統性地仿制俄羅斯武器和軍事裝備,不能不令俄方擔心。
2014年7月關於俄售華S-400導彈的問題又出現了新消息。俄羅斯總統辦公廳主任謝爾蓋-伊萬諾夫在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期間表示,中國可能成為第一個從俄羅斯進口S-400導彈系統的國家。他指出,中俄關系正在積極發展,包括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的關系。之前他指出,中俄關系的主要特點是雙方特別信任對方。不過,從那時起到現在,還沒有售華S-400導彈交易談判取得進展的任何消息。
今年6月媒體還報道了俄羅斯可能向中國出售蘇-35飛機的消息。6月17日俄方在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基地專門為中國軍事代表團組織蘇-35殲擊機的飛行展示。一名消息靈通人士向國際文傳電訊社透露稱,這次展示是在起草向中國供應一批蘇-35殲擊機的合同框架內組織的,中國軍事專家詳細了解飛機的作戰和飛行技術性能,觀看飛機空中飛行情況,並就飛機使用特點進行磋商。會談非常具體,務實,中國專家似乎對一切都感興趣。在此次展示之前,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同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鮑裡索夫進行會談,討論了向中國供應蘇-35的合同起草問題。還有消息稱,中國購買的數量不超過24架飛機,而且俄羅斯在根據中國訂單制造飛機時還要適應中國空軍的要求。據稱24架飛機的價格為15億美元。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莫斯科希望向中國出售至少60架蘇-35殲擊機,后來合同採購數量減少到48架,前提條件是48架是最小供應數量。顯然,到了2014年夏天,中國已經成功地把最小數量又攔腰砍去一半。還有推測稱,中國採購數量不會超過12架。俄軍事觀察員康斯坦丁-博格丹諾夫指出,中方迷戀盜版復制武器的處理方式是與俄方在蘇-35供應規模分歧上的實質問題。訂購10-12架飛機,就像不久前北京希望的那樣,實質上意味著中方隻願購買幾件樣機進行試驗和拆解。蘇-35配備各種先進設備,既有新型航電設備,又有中國不熟悉的AL-41F1S發動機,它是計劃裝配第五代殲擊機T-50的“117制品”的適度簡化版。
西方軍事專家托馬斯-紐迪克近日在英國《周刊》撰文探討俄售華蘇-35殲擊機的話題,聲稱現在俄羅斯面臨對外武器供應完全停止的風險。他認為,無論是印度,還是中國,都在通過加強自主生產的方式增強本國軍事力量,區別僅僅在於,印度是引進技術許可生產,中國則不是。也正是因此,莫斯科才擴大對蘇-30M2、蘇-30SM和蘇-35S三種不同型號蘇霍伊戰機的國內訂單,作為對本國兩大飛機制造商的支持,每款飛機採購數量各為數十架,它們都是上世紀70年代問世的蘇-27戰機的升級版。至於中國希望購買的蘇-35戰機,預計很快就會傳出相關消息。
博格丹諾夫認為,中俄在軍事領域的合作關系不是同盟關系,雙方完全追求實用主義,甚至到了毫不掩飾的犬儒主義的地步。他指出,在軍事方面,中俄從一開始就絲毫也不浪漫,雙方表面上雖然彬彬有禮,但是實際上毫不掩飾自己的實用主義立場,隻想如何利用偉大鄰國掩護自己,實現自己當前的利益,因此認為兩國可能建設軍事同盟關系的說法是錯誤的。
俄羅斯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費多爾-盧基揚諾夫也否認中俄軍事同盟的可能性。他在接受“自由媒體”網站採訪時指出,中俄所有演習都按照劇本計劃進行,不能制止任何實際威脅,只是相當抽象的反恐演習。中俄在軍事政治上不會接近。實際上,中國根本不會加入軍事政治同盟。中國路線方針與俄羅斯一致,不會限制自己的主權和自由,不會加入任何有義務的同盟關系,避免束縛手腳。另外,現在中國佔據相當有利的立場,既不支持反俄運動,不支持制裁俄羅斯,同時又不支持俄羅斯,北京僅限於默默觀察莫斯科的行動,先是克裡米亞,現在又是烏克蘭頓巴斯局勢。這個事實再次証明,中俄之間沒有現實的軍事政治協同,在不久的將來也未必能夠出現。
但是也有不同觀點。俄羅斯地緣政治學院院長伊瓦紹夫在談到中俄軍事合作前景時對“自由媒體”網站表示,現在上合組織框架內的軍事合作顯然在加強,而最大規模的合作很自然的在莫斯科和北京之間展開,不只是俄羅斯向中國供應武器,還有聯合武器生產項目,以及軍事技術裝備生產項目。由於西方對俄羅斯國防企業實施制裁,中俄在這個方向的合作將來隻會擴大,不會縮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俄國防部之間將實現更加密切的接觸,包括中國軍人在俄羅斯軍校培訓,以及軍事問題上的政治磋商。
但是應當補充的是,中俄今天仍是迫不得已的戰略伙伴。由於西方實施制裁,歐美懲罰俄羅斯吞並克裡米亞,以及在整個烏克蘭危機中的所作所為,華盛頓希望拉攏中國站到自己這邊,結果沒有得逞,畢竟中國希望購買俄羅斯天然氣,而且不是太貴的天然氣。白宮在奧巴馬執政后調整了優先方向,今日美國地緣政治和國防戰略的軸心是亞太地區,因此暗地裡煽動日本和其他同邊國家聯合遏制中國,挑起和中國的領土爭端。這些因素不可能不被北京發現和考慮,因此中國堅決拒絕美國,反對制裁俄羅斯。不過,今后中國仍會仿制俄羅斯軍事裝備,這點毋庸置疑,畢竟習慣成自然。(編譯: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