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烏克蘭政府在基輔舉行盛大閱兵式的同時,反政府武裝在東部重鎮頓涅茨克組織了烏政府軍俘虜大游街﹔8月31日,媒體剛剛披露北約將組建規模龐大的快反部隊以應對俄羅斯,普京便放出狠話:最好別惹我們……
這一幕幕鮮明的對台戲是烏克蘭內戰交戰雙方、背后大國力量分庭抗禮的生動寫照。這場內戰中,雙方軍事力量的構成和戰斗力如何?背后的大國博弈發揮著什麼作用?烏內戰未來走勢如何?人們期待著這一個個問號能被拉直。
反政府武裝——組成多元卻並非烏合之眾
烏內亂爆發不久,曾有分析指出,盡管烏東南部一些州市被民間反政府武裝佔據和控制,並自行宣布獨立,但理念不一致、缺少統一組織、重型裝備缺乏等諸多問題將導致其在烏政府軍的反攻下不堪一擊。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半年時間過去,反政府武裝不僅在城市攻防戰中表現不俗,甚至能夠頻頻擊毀烏政府軍戰斗機、運輸機和坦克等裝備。
據估計,目前反政府武裝的兵力規模大概在1萬到2萬人之間。其構成多元而復雜,主體是東南部俄羅斯族的前退伍老兵,以及在礦廠、軍工廠等企業工作過的當地年輕人。這些老兵有不少曾參加過阿富汗戰爭、國內反恐作戰等戰事,具有相當的實戰經驗。“頓涅茨克人民軍”十二連指揮官尤裡就曾經是前蘇聯特種部隊指揮官,並參加過在阿富汗坎大哈的戰斗。他領導的這個連隊的戰士幾乎都曾在蘇聯或烏克蘭的步兵、空降部隊、特種部隊或防空部隊服過役。
就地倒戈的烏政府軍和警察也是反政府武裝的重要組成部分。烏克蘭沖突爆發伊始,就有不少東南部的烏政府軍因親俄的政治信仰直接易幟,成建制加入反政府陣營。特別是今年初,被烏當局宣布解散的“金雕”特種部隊,除了一大批隊員宣誓效忠俄羅斯外,還有為數不少的人投入反政府武裝懷抱,成為對抗政府軍的力量。
境外武裝人員的滲入也給這支武裝添加了神秘色彩。早在今年4月,就有觀察家發現,在烏反政府武裝中,出現了一些成建制的武裝分隊,這些小分隊著裝、武備嚴整、職業化程度非常高,遠不像臨時組建的民間武裝。有分析認為,從口音、裝備、技戰術特點等方面看,這些部隊很可能是俄羅斯直接滲透進烏克蘭的特種部隊。斯拉維揚斯克的一位反政府官員稍顯隱晦地表示,“我所能求助的當然是以前的戰友了,他們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甚至摩爾多瓦。”但這些武裝分隊並沒有一直停留在東部戰區,其真實來源人們不得而知。
烏克蘭反政府武裝武器五花八門,來源大致有幾個方面:一是民間武器,如戰斗員從民間收集的獵槍,以及自制的火炮、發射筒等﹔二是倒戈的烏克蘭政府軍帶來的“嫁妝”,這其中不乏重裝備,例如一支烏政府軍裝甲部隊倒戈,一次就帶來了10余輛坦克和多輛步戰車﹔三是從烏政府軍和警察手中繳獲的武器,如在佔領頓涅茨克警察局的戰斗中,反政府武裝一舉就獲得近千支手槍和步槍。此外,外界也一直傳聞,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一些外部力量暗中向烏反政府武裝輸送了大量先進武器,但俄羅斯等國一直持堅決否認的態度。
就是這樣一支看似混雜的武裝力量,其戰斗力卻比人們想象得更強大。從作戰意志看,這些人大多屬俄羅斯族,與烏政府積怨頗深,獨立意向非一朝一夕而成,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戰思想,作戰較為堅決。從技戰術來看,除了那些前蘇聯老兵和倒戈部隊有較為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受過專業化訓練外,由於烏克蘭超過70%的軍事工業都集中在東部地區,當地軍工業從業人數眾多,那些參加戰斗的年輕人對作戰武器並不陌生。正如一名當地年輕人所說:“我們在學生時代就學會了如何使用武器,包括投擲炸彈以及裝卸和使用自動步槍。”此外,熟悉作戰環境,以及有當地民眾的支持幫助等因素也是反政府武裝戰斗力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烏政府軍——實力佔優但難以掩蓋弱項
無論是在組織指揮、兵力規模,還是在武器裝備、物資供給上,烏政府軍都遠高於反政府武裝。
然而,烏內戰伊始,由於政治信仰和理念問題,以及俄羅斯對烏施加的巨大壓力,烏政府軍“不願戰、不能戰、不敢戰”的情緒十分嚴重,特別是東南部的烏克蘭政府軍出現大量不抵抗或臨陣倒戈的情況,這極大地震驚了烏當局,由此也形成了烏政府和軍隊之間較為嚴重的不信任情緒。烏當局執意解散“金雕”部隊就是這種不信任感的外在表現。為解決這一問題,烏當局的策略是使打擊反政府武裝的軍事力量更加多元化、分散化,而不是把希望單一寄托在政府軍身上。
今年4月,烏克蘭當局在政府軍之外新組建了一支專門用來打擊反政府武裝的新國民警衛隊。這支部隊為應急而建,招募標准寬鬆,凡是致力於打擊反政府武裝、身體健康、無犯罪記錄、年齡在18至55歲者,均可申請入伍。由於是內戰爆發后的自發入伍,這支新組建的部隊集中了不少仇視俄羅斯族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對烏克蘭當局忠誠度較高,作戰較為勇猛,在數次戰斗中都有上佳表現。
早些時候,有觀察家認為,在烏克蘭東部戰區也出現了服務於烏當局的外部軍事力量。分析認為,這很可能是烏當局把某些作戰任務和戰斗區域向國外安全公司進行了軍事外包,以豐富和加強打擊反政府武裝的力量。盡管這些消息和分析並沒有得到烏當局的承認,但外部親烏武裝力量在戰區的現實存在使這種可能性不能被排除。
在戰法上,沖突伊始,烏當局的戰略初衷是斬草除根,免留后患,對反政府武裝採取以殲滅戰為主的陣地戰。但是,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把反政府武裝推向了背水一戰的境地,烏政府軍遭到激烈抵抗,傷亡巨大。針對這一情況,烏當局逐步調整了一些戰法,更加注重利用在兵力規模和實力上的明顯優勢,對東部幾個重要城鎮採取圍打結合、以圍促變的方式。目前,由於烏政府軍的圍困,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局部地區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食品和能源短缺,斷水斷電情況嚴峻,反政府武裝、特別是當地民眾苦不堪言,烏當局借機步步為營,奪戰了一些重要據點。
盡管優勢較為明顯,但烏政府軍的弱項也難以掩蓋。一方面,由於俄羅斯在俄烏邊境調集了大批軍事力量,並不斷有疑似俄特種部隊的武裝小分隊出現在烏東部境內,烏政府軍由於擔心與俄羅斯發生直接軍事沖突,並不能放開手腳、全力推進。另一方面,本不富裕的烏當局財力更顯捉襟見肘之態,恐難維持長期的消耗戰。早在7月,烏克蘭財長就明確表示,由於資金不足,烏政府軍最早可能在8月出現“無餉可發”的窘境。而一旦軍餉不足,烏政府軍的作戰意志很可能出現嚴重滑坡。早些時候,圍攻斯拉維揚斯克的烏軍第25空中機動旅因連續數天填不飽肚子,就一怒之下投靠了當地反政府武裝。
外部勢力——軍事博弈將影響烏戰局走向
目前,烏克蘭政府軍和反政府武裝互有優劣勢,戰局呈膠著狀態。未來,這兩股勢力背后大國之間的博弈,特別是在軍事手段上的布局和運用將對戰局走向發揮重要影響。
從俄羅斯方面看,其軍事運用大致可以有三個選項。一是持續保持大兵壓境的戰略威懾之勢。俄羅斯在俄烏邊境頻繁的軍事調動和演習被認為是烏反政府武裝的主心骨,對烏當局和政府軍構成了巨大戰略壓力,更為重要的是,這能夠使俄在戰局出現突變時第一時間搶佔軍事主動。據基輔一家軍事智囊機構的研究和統計,目前俄羅斯在烏克蘭周邊的總體軍事部署達8萬人,軍事裝備包括坦克、裝甲戰車、多管火箭系統、火炮系統、戰斗機、武裝直升機和海軍艦船等幾乎各個方面。可以想見,未來俄羅斯不會輕易解除對烏克蘭,特別是東南部的軍事高壓態勢。
二是進行小規模、隱蔽化的軍事滲透。對於烏反政府武裝整體上處於相對劣勢的狀態,通過小規模的軍事力量滲透,較為隱蔽地對其進行軍事咨詢、情報供給,甚至直接的戰斗支援,是促使烏內戰保持相對平衡的重要杠杆。烏克蘭和西方國家一直指責,有充分証據証明俄羅斯軍隊向烏克蘭境內進行了滲透。對此,俄羅斯一概予以否認並進行了輿論反擊。但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丘爾金的表態卻有弦外之音,他稱烏克蘭境內確有俄方人員,但是這些人是“志願者”,“利用自己的時間前往烏克蘭”支援民間武裝。
三是進行直接的高強度軍事干預。一旦烏克蘭內戰局勢出現不利於烏反政府武裝的巨大突變,嚴重威脅俄羅斯的安全利益,以普京的戰略風格,也不能排除俄羅斯進行直接的、較高強度軍事干預的可能。但這種方式也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和軍事風險,並不是俄羅斯的戰略優先項。
從美國和歐盟等西方國家看,由於在烏問題上的利益攸關度上要遠低於俄羅斯,其戰略主軸應仍是避免在軍事上與俄羅斯形成直接對峙和沖突。但這並不代表西方在軍事上無所作為,其至少可以在兩個方面發力,制衡和報復俄羅斯的戰略攻勢。
一方面是著眼長遠,打外圍牌,借機推動在東歐地區的整體軍事戰略優勢,持續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北約28個成員國在早些時候已就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做法召開了專門軍事會議,並設計了增強中東歐軍事存在的“一攬子計劃”:增加在該地區軍事演習的頻率與強度﹔擴大北約空軍在波羅的海國家的空中巡邏行動﹔向東歐國家投入更多的軍事力量﹔在這些國家設立永久軍事基地,等等。特別是以英國和其他北約六國為主體,將組建一支規模至少一萬人左右的快速反應部隊,這支部隊將包含海陸空三軍,以鞏固東歐安全為主要任務。
另一方面是對烏克蘭進行間接軍事援助。這主要包括提供軍事顧問、情報和資金支援、非致命性軍事資源和裝備等。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已經公開向烏克蘭提供了兩批次的非殺傷性軍事援助。未來,北約還可能依靠衛星、無人機等方面的優勢加強情報收集並與烏克蘭進行共享,增強網絡力量以助烏克蘭在網絡戰上獲得優勢,等等。特別是烏克蘭和北約已達成協議,打破烏克蘭獨立23年來的禁忌,邀請北約多個國家於今年11月前在烏克蘭境內舉行規模可觀的聯合演習。北約軍隊可以通過這種演習深入烏克蘭腹地,更直接地幫助烏克蘭軍隊提高作戰能力,並建立一系列合作機制,以對抗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