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新四軍戰神彭雪楓:重創日偽軍擊毀坦克轟炸機

2014年09月11日09:11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彭雪楓:共產黨人好榜樣

  彭雪楓像

  彭雪楓將軍銅像。本報特約記者 魏聯軍攝

  寫在前面的話

  9月11日,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杰出指揮員、軍事家彭雪楓英勇殉國70周年紀念日。彭雪楓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新四軍高級將領之一,被毛澤東、朱德等譽為“共產黨人好榜樣”。1988年10月,中央軍委確定彭雪楓為我軍33名軍事家之一。我們謹以此文緬懷先烈、銘記歷史,從那段悲壯激昂的英雄故事中汲取前行力量,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自覺肩負歷史重任。

  這片被豫東老百姓稱為“英雄地”的地方——河南省夏邑縣八裡庄,在中國地理版圖上並不顯眼。而在中國抗戰恢弘的英雄譜系裡,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價值坐標。

  9月6日,記者驅車趕赴夏邑縣八裡庄時,臨近中秋佳節。

  彭雪楓將軍紀念館坐落在八裡庄中間。附近田間地頭,瓜果飄香,玉米金黃,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彭雪楓將軍的戰斗歲月與九月緊密相連!”彭雪楓將軍紀念館館長程利國感言,1907年9月9日,他出生於河南省鎮平縣七裡庄﹔19歲那年9月,在北平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9月,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在河南確山竹溝鎮誓師抗日,挺進豫東﹔1941年9月,在江蘇泗洪半城鎮與林穎喜結良緣﹔1944年9月11日,在夏邑縣八裡庄的戰斗中不幸英勇犧牲。

  播 種——“小延安”點燃燎原星火

  一路追尋彭雪楓抗戰足跡,記者來到了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

  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館長魯金亮告訴記者,1938年2月,為執行黨中央、毛主席提出的開展豫西敵后游擊戰爭的計劃,彭雪楓從山西來到竹溝,擔任河南省委軍事部長兼統戰委員會主任,籌劃中原敵后抗日工作。

  整編游擊隊、擴大抗日力量,短短幾個月時間,彭雪楓就把軍事和統戰工作搞得紅紅火火。“孤山沖,山重重,沖裡來了彭雪楓,窮人窮,骨頭硬,要跟雪楓鬧革命……”確山縣瓦崗鎮89歲的王振平老人至今還會哼唱這首歌謠,當年根據地一浪高過一浪的抗日熱潮,在他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當時,小小的竹溝,成為中原抗戰的支點,被稱為“小延安”。“當時,廣大愛國青年沖破阻撓,從豫西、豫南以至豫東敵后,冒著生命危險,奔向竹溝這個人心向往的革命搖籃。”魯金亮說,“小延安”點燃燎原星火。

  為撒播更多抗日種子,彭雪楓在竹溝組建軍政教導大隊,參照延安“抗大”的做法,把教導隊辦得有聲有色。在竹溝沙河東岸的三間茅屋裡,彭雪楓經常結合自己指揮作戰的親身體會,講解游擊戰爭的戰術問題。他深入淺出地把革命理論、黨的政策以及軍事原理講得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學員特別愛聽,就連生病的學員也披著毯子、床單去聽課,場場座無虛席。

  在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記者看到一塊展板上這樣寫道:竹溝軍政教導大隊先后開辦4期,每期3個月,共培訓學員1900多人﹔彭雪楓在豫東敵后創辦隨營學校、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培養近5000名有覺悟、會打仗、有文化的軍政人才,他們中很多精英隨后擔任中、高級領導職務,為中華民族的抗戰和解放事業作出突出貢獻。

  1938年9月30日,彭雪楓根據中央領導關於開辟豫、皖、蘇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率領370多名抗日志士,誓師竹溝,高唱戰歌,挺進豫東。

  聽聞將軍要率隊開拔,當地老百姓依依不舍。“我當時也在人群中歡送。竹溝的老百姓拉著他們的手,好久都不鬆,不少人都抹起了眼淚。”作為見証人,在事隔70多年后,王振平老人對當時的許多細節仍記憶猶新。

  老百姓擁護、愛戴的那支隊伍,離開竹溝已經很久了,可他們對彭雪楓將軍深深的思念,卻從未割斷。

  狂 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掀起新高潮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句話用來形容彭雪楓帶領300多名壯士到達豫東時的處境,一點不為過。

  夏邑縣黨史辦主任岳華告訴記者,抗日戰爭時期,豫、皖、蘇各種矛盾復雜,新四軍處於日軍、偽軍、國軍三重包圍之中。1938年10月27日,彭雪楓率部到達淮陽東北竇樓一帶,因漢奸向日寇告密,一支日本騎兵隊突然向游擊支隊發動襲擊。彭雪楓率領部隊佔據有利地形,當日本騎兵進入我伏擊圈后,指戰員一齊開火,打得日軍措手不及。彭雪楓又令部分戰士從側面猛攻,日軍亂成一團,奪路而逃。首戰告捷,大大鼓舞了豫東人民的抗日斗志。

  歲月流轉,當年為抵御外侮浴血奮戰、如今仍健在的抗戰老兵已寥若晨星。河南永城市?城鎮張庄村92歲的張懷義老人,曾是一名新四軍戰士,多次見過彭雪楓。

  在張懷義家裡,老人難掩激動,向記者講述了當年親歷的一次戰斗經歷——

  1940年6月1日,豫皖蘇邊區黨委和支隊領導人在安徽渦陽縣新興集鎮組織萬余名官兵,隆重舉行紀念“五卅”運動15周年,並檢閱部隊。上午8時,大會正式開始,彭雪楓正講話時,南面庄上留守的炊事員氣喘吁吁地跑來急報:“鬼子的汽車開過來了!”原來,日偽軍1000余人分四路隱蔽逼近新興集,意欲偷襲,想一舉殲滅我首腦機關和集結於此的主力部隊!

  彭雪楓用望遠鏡仔細觀察,迅速判斷敵人合擊企圖后,利用周圍壕溝和地形、地物,採取正面阻擊與穿插敵后側擊等戰術迎擊敵人。當時,彭雪楓離敵人不過百米左右,炮彈不時在四周爆炸,在他沉著機智的指揮下,激戰持續到下午5時,共殲滅日偽軍300余人,繳獲許多軍用物資,敵人落荒而逃。

  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軍部,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彭雪楓任師長兼政委,繼續堅持抗日戰爭。

  “軍人們要在拂曉出發,志士們要在拂曉戰斗!”在夏邑縣八裡庄彭雪楓將軍紀念館展室裡,陳列著幾張《拂曉報》。這份彭雪楓創辦的戰地油印小報,在宣傳教育群眾、鼓舞部隊斗志、打擊敵人的斗爭中,作用堪比千軍萬馬。彭雪楓經常為這份油印小報寫文章、參與編輯工作,許多精辟的社論和專論,都是他運籌帷幄之中的思考。

  在彭雪楓的苦心經略下,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發展勢頭迅猛。在彭雪楓將軍紀念館裡,記者看到這樣一組數字:在豫、皖、蘇敵后抗日根據地6年間,部隊從300余人增長至5萬余人,新四軍第4師進行大小戰斗3700余次,累計殲敵4萬8千余人,根據地擁有60余個縣、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裡。彭雪楓也以一個戰略區域的開創者而載入史冊。

  戰 將——創造與發展平原游擊戰的戰略戰術

  記者在豫東採訪時發現,在當地群眾眼裡,彭雪楓已被民間演繹成一個不朽的“戰神”,被人們世代傳誦。

  長期從事彭雪楓軍事理論研究的夏邑縣委黨校原副校長彭思德介紹,說彭師長是“戰神”,此言不虛。因為他是個善於用“腦子”打仗的將領。紅軍時期,彭雪楓就是一員文武兼備的驍將,參加了兩次進攻長沙、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和紅軍長征,在戰役戰斗中屢建奇功,被譽為中央紅軍中“優秀的青年將領”。作為我軍較早研究平原游擊戰略戰術的高級將領之一,彭雪楓對這一理論作出重大建樹。他親自編寫《游擊戰術》《平原游擊戰的實際經驗》等教材,經常到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給學員授課,受益者眾多。

  彭雪楓曾就讀於由馮玉祥創辦的北京南苑軍官子弟學校,當過中共匯文中學支部書記,23歲就任紅八軍六師政委,並在紅軍大學高級指揮科深造,是文武兼備、博學多才的儒將,有著倚馬可待的才華,是當時屈指可數的高學歷軍事干部,堪稱上馬擊倭寇,下馬草軍書。

  夏邑縣黨史辦研究員張彥魁介紹,游擊戰原則不僅適用於小規模戰斗,大規模戰斗也很管用。發生在安徽蒙城縣的板橋集戰斗就是經典戰例。1940年11月16日,日偽軍出動5000多人,配屬飛機、坦克、大炮三路出動前來合圍。日軍所到之處,慘絕人寰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妄圖把淮北蘇皖根據地變成無人區。

  彭雪楓和參謀長張震等人制定了“內線襲擾,外線殲敵”的方針,在日偽軍深入我中心區以后,跳出外線的主力部隊在敵后乘虛進襲敵人重要據點及運輸隊,使敵首尾難以相應。留在內線的小部隊和地方武裝機動靈活地阻擊、襲擾日偽軍。此戰,共殲滅日偽軍1200余人,擊毀汽車、坦克十余輛,擊落敵輕型轟炸機1架。

  像“流水和疾風”一樣的除了游擊戰,還有彭雪楓親手創建的騎兵團,這是新四軍當中唯一成規模的騎兵部隊。

  1941年7月初,彭雪楓率部在肖縣、永城一帶抗敵時,部隊遇到日軍在商丘的一個騎兵團,損失不小。彭雪楓說:“我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根據地是千裡大平原,很利於騎兵作戰,我也要組建‘飛騎軍’。”

  四個月后,彭雪楓把師屬騎兵連和各旅騎兵連、排集合起來,成立了騎兵團,並親自擔當教員,常去教他們騎馬、喂馬、馴馬和馬上劈殺。他說:“騎兵團是我們馳騁平原的一把快刀,上馬要像蚱蜢一樣輕快,騎坐要像磐石一樣穩固,奔馳要像風雷一樣迅疾。”

  1942年5月下旬,騎兵團第一、三大隊在泗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痛殲跑來搶糧的日偽軍300多人。那天,正在師部開政工會的彭雪楓聞訊極為興奮,下令將俘虜押送到師部,向政工會獻禮,為表示祝賀,他還當即獻出自己心愛的坐騎白青馬——“火車頭”,贈給騎兵團。

  永城市?城鎮?北村82歲的王清亮老人告訴記者:“我表兄謝俊青曾是騎兵團一員,小時候經常聽他講,騎兵團來似一陣風,去時影無蹤,騎馬的都是‘猴子兵’,手拿快刀,幾秒鐘鬼子人頭就落了地!”

  星 隕——英雄殉國在抗戰勝利黎明前

  正當抗戰勝利在即時,彭雪楓將軍卻不幸犧牲,沒能親眼看到日本鬼子投降。

  1944年9月11日,彭雪楓率領部隊攻打八裡庄。就在我軍取得節節勝利之時,在前沿指揮的彭雪楓不幸被一顆流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

  10個小時前,毛澤東還致電彭雪楓:“中原各部作戰之配合,通歸彭雪楓將軍指揮。”短短幾個時辰,竟然陰陽相隔。得知他犧牲的消息,毛澤東淚水奪眶而出,拍案而起:“小小八裡庄,竟然損我一員大將!”

  為不影響部隊的士氣,也為了保護身懷六甲的彭雪楓的愛人林穎,師領導請示新四軍黨委后,決定暫緩公布彭師長陣亡的噩耗,並要求保守秘密。直到1945年1月24日,彭雪楓犧牲的消息才公布於世。

  當年2月7日,千裡之遙的延安中央大禮堂,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等率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沉痛追悼彭雪楓師長,共挽的挽聯是:“二十年艱難事業,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貞,是共產黨人好榜樣﹔千萬裡破碎河山,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悼英雄。”

  幾乎同一時刻,在洪澤湖畔的半城大王庄,淮北各界16000余人參加了彭雪楓的追悼大會和安葬儀式。兩公裡長的路邊上,群眾自發擺了128處祭桌。每個祭桌上都放著一爐香、一碗水和一面鏡子,頌揚彭師長為官清如水、明如鏡。他親手組建的騎兵團,一匹匹戰馬也佩戴黑紗,戰馬的一聲聲哀鳴令人肝腸寸斷。

  1945年5月,淮北區黨委和行署決定,在彭雪楓墓地修建“淮北烈士陵園”,並建造“淮北抗日陣亡將士紀念館”。1994年在諾曼底登陸50周年之際,英國女王批准將“威爾克聖寶劍”轉贈給彭雪楓陵園,以紀念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為民族解放作出的卓越貢獻。

  當戰爭硝煙飄散而去,昔日英雄辭別人間,我們更應該凝視腳下這片英雄地。

  記者採寫此文時,正值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天上朗月高挂、人間萬家團圓時,我們的先烈不應在九泉寂寞,不應當被忘卻。8日下午6時,記者一行帶著香爐、月餅、水果和白酒,來到彭雪楓將軍當年洒下熱血、以身殉國處,在他的雕塑前默哀、鞠躬、敬酒、緬懷……

  盛世中秋,腦中當思和平不易﹔太平歲月,心頭應筑烽火高台。彭雪楓將軍永遠活在中華民族苦難而偉大的記憶裡,永遠活在中華兒女世世代代連綿不息的仰望中,永遠活在中國軍人凝眸未來、守望和平的視線中!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