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候鳥北歸,北京軍區總醫院“華益慰醫療隊”6年先后6次深入邊防一線巡診。初秋時節,他們再次前往戈壁深處的阿拉善軍分區巡診。
從8月21日到28日,8天時間中記者跟隨醫療隊穿越戈壁大漠,行程2000多公裡,為軍分區戍守邊防一線的官兵、家屬以及農牧民進行醫療巡診、技術幫帶和義診服務。
在廣闊的北疆大地,“華益慰醫療隊”跋涉奔波的身影與官兵們熱切期盼的眼神,交織出一幅深情的動人畫卷。
四千裡邊防線不落一兵一哨
抵達阿拉善軍分區某邊防團當晚11時,醫療隊就緊急搶救了一名被毒虫咬傷的小戰士。
戰士名叫田大毛,19歲的新兵。就在前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腿部一陣刺痛,很快大面積紅腫,衛生隊雖然給他及時進行處理,但病情並未好轉。醫療隊專家趕到時,他已經進入淺昏迷狀態。
經過仔細檢查和詢問排查,專家們診斷為由毒虫咬傷引起的急性過敏中毒反應,如不及時治療,將有生命危險!專家們隨即為他進行局部清創和消毒,涂抹抗炎藥物,進行全身抗過敏治療。凌晨3時,小田的各項生理指標恢復正常。
茫茫戈壁,人煙罕見。醫療隊巡診的道路大多數是路況條件惡劣的邊防巡邏道,有些路段被前不久驟至的暴雨沖毀。醫療隊隊員們乘坐著全地形巡邏車一路顛簸,車輪卷起的黃沙彌漫在車廂內讓人透不過氣來。
條件雖然艱苦,醫療隊不論是老專家還是年輕人,始終堅守“不落一兵一哨”的承諾,上哨所、走連隊,奔走在執勤點。因為很多項檢查都需要在空腹的情況下進行,為了讓官兵按時吃上早飯,醫療隊堅持每天凌晨4點出發。
這感人的一幕幕,在海拔1000多米的神仙山哨所,在最西端的清河口哨所,在阿拉善軍分區的每一個連隊和哨所,一次次出現在記者眼前。北京和邊關,相距千裡,卻因為這6年的巡診深情,已把該院專家們和邊防官兵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在北京與邊防架起一條“生命通道”
“隻要走得動,我就要一直走下去。”8月23日,在邊防巡診路上,醫療隊年齡最大的眼科專家鄒海蘭堅定地表示。
就在當晚,邊防某營營長趙東和上士張春來在駕車巡邏時,車輛前輪減震螺絲在劇烈的顛簸中脫落,當他們修理車輛時,意外發生了,溫熱的液壓油飛濺進了他們的眼睛。
夜裡12時,鄒海蘭一路小跑到團衛生隊。“輕微的化學燒傷,沒有大礙。”憑借多年的從醫經驗,她一邊安慰著急切的邊防官兵,一邊為趙東和張春來沖洗眼睛,滴入抗生素眼液。等到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兩人視力已經恢復。
為兵服務的堅定信念,讓大家的心始終與邊防官兵在一起——
在某團邊防五連,下士羅敏抽血時突然栽倒。平衡針專家毛效軍緊急施救,很快讓他的血壓恢復正常。據了解,老專家毛效軍6年來多次來到邊防巡診、辦講座,在邊防醫護人員中推廣平衡針療法,是邊防官兵的老朋友。
阿拉善軍分區上士劉國權告訴我們,他和妻子結婚3年沒有生育,兩年前醫療隊巡診了解情況后,安排他到軍區總醫院進行治療。如今,妻子已經懷上了寶寶。據悉,有上百名邊防官兵家庭接受生育關懷,眾多妻子成功受孕。
原藥劑科主任趙漢臣研究發現,阿拉善軍分區邊防一線連隊的飲用水礦物質含量超標。這次巡診,他採集了每個連隊的飲用水樣本進行分析化驗,准備為連隊制造一批淨化水設備。
一份統計顯示,“華益慰醫療隊”6年累計巡診邊防官兵、家屬子女和駐地群眾萬余人次,后送治療官兵及家屬800多人,在北京與邊防架起了一條“生命通道”。
讓戍邊官兵在一線哨位享受專家服務
8月24日,醫療隊隊長、軍區總醫院副院長沈春泉代表醫院與阿拉善軍分區某邊防團簽訂了醫療支援與技術幫帶協議,周期為5年。
6年前,幾位退休老專家用一腔熱血向邊防官兵許下一個承諾:要讓戍邊官兵在不離開一線哨位的情況下享受到專家級的醫療服務。如今,新的醫療支援服務模式,讓每年一次的專家巡診轉變成常態化醫療保障。
扎根戈壁27年的該軍分區后勤部部長張艷勛深知邊防官兵看病之難:“最西端的清河口哨所距團衛生隊300多公裡,官兵生病難以得到及時救治,更別說日常的醫療保健了。”
如今,在此協議框架下,邊防官兵就醫難現狀有望發生根本轉變——
軍區總醫院全部學科專業將向邊防開放,改變基層醫務人員技術相對單一,難以處理官兵常見傷病的狀況﹔
與邊防連隊建立熱線電話,由經驗豐富的專家輪流值班,24小時接聽邊防連隊軍醫的電話,使連隊軍醫能隨時找到專家,及時咨詢治療官兵突發傷病﹔
成立專家組與部隊聯合進行流行性常見病調查,深入分析疾病與自然環境、飲食習慣等的內在聯系,找到根治辦法。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