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記者探訪我國千噸級海洋與漁業執法船“中國海警3112”船
救援漁民表現突出 大廚獲個人嘉獎
“中國海警3112”船在中國海監廣東省總隊隊列裡是個“新兵”,卻已然聲名在外。作為廣東第一批千噸級海洋與漁業執法船,“海警3112”船自2013年6月25日入列以來,東赴釣魚島、南至南康暗沙、西騁北部灣中越分界線,先后8次執行國家海洋維權任務,航程2萬海裡。
短短一年裡,“海警3112”船有5人次榮立個人三等功,8人次獲個人嘉獎,並於今年獲評“全國邊海防工作先進單位”。
9月初,南方日報記者隨“南粵海疆行”國防教育採訪團前往珠海登上“中國海警3112”船,一探船上鮮有外人至的“秘境”。
22歲的陳世浪是“海警3112”船上年紀最小的船員。在談到寂寞的海航日子時,他突然提到了李大廚的蛋糕。“每一次船員過生日,李大廚都會准備一個蛋糕。我過生日那次,他變換了花樣,把蛋糕拿去蒸,做成了發糕。”講到這裡,陳世浪一改此前的拘謹,黝黑的臉上咧開一排白牙。這顯然是他記憶裡極快樂的事情。
甲板、艦橋、機艙……平日吸引了許多的關注目光﹔而25名船員離不開的一日三餐,在哪裡制作的、如何制作、它們和在陸地上有何不同?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南方日報記者尋向機艙的一層、“海警3112”船廚房的所在地——在這裡,大廚李作平耍鍋鏟弄砍刀,自成一方天地。
救援遇10級大風
一邊做菜一邊吐
如果不是船身微微搖晃,乍一走進“海警3112”船的廚房,很難一下子意識到這是在船上,平常餐廳廚房裡的器具,這裡一應俱全。
初入廚房隻覺尋常,再仔細觀察,才發現有玄機。
大至爐具、冰箱,小至砧板、碗筷,都緊緊固定在船艙內兩側。砧板板沿上留有螺絲接口,隻要起航出海,砧板就會被擰進船身。
41歲的潮汕漢子李作平說,這樣做,源自一次“慘痛的教訓”。去年7月,李作平正式擔任“海警3112”船的大廚,27歲的老鄉藍少燦是他的助手。“海警3112”船首航,早早想好菜式的李作平准備著好好露一手。然而,就在飯菜做好、准備端上桌的時候,海上刮了風起了浪,飯菜連著碗碟全被“掃”到地上,20斤的砧板直接砸到甲板上,廚房和餐廳一片狼藉。
雖然鍋爐、桌椅能夠固定,但是風浪大時,吃飯依然成問題。李作平形容船員們用餐時像“抱西瓜”:“他們隻能把餐具緊緊箍在懷裡,用勺子剜起一大勺,以最快速度塞進嘴裡。”
如今,廚房“險情”排除了,但對李作平來說,另外一個難題卻暫時無解——暈船。
李作平記得,去年9月,“海警3112”船一個月內連遇4次10級以上大風,船員們在甲板上、機艙裡全力救助遇險的漁民,李作平和藍少燦則在廚房內昏天暗地地解凍食材、洗菜、煲湯、大火翻炒。
“艦窗全黑了,浪一波一波地砸過來,我們做完一個菜就就地坐下來吐一會兒,最慘的時候,吐了一整天。”李作平說。也是那一次,李作平因表現突出,與另外2名船員獲得“9·29”台山漁船西沙遇險救援個人嘉獎。
取材比做菜更難
夏天也要穿棉襖
記者在廚房裡待上一小會兒,背上就汗濕了大半,可是李作平和藍少燦卻時時備著兩件軍用棉大衣,而且每天起碼要穿上一回,這是怎麼回事?
李作平邊解說邊帶記者下樓梯,見一見廚房的大后方——倉庫。
整層倉庫主要由3個獨立小倉庫組成:糧食庫、蔬菜庫、魚肉庫。當這些倉庫滿倉時,可以確保船員100天不斷糧。
米和面是糧食倉庫裡的主角,方便面則備作應急。相比之下,常年保持低溫的蔬菜庫就顯得豐富不少,出遠海時,這裡儲藏的青菜多達1500斤,能夠滿足船員們25天至30天的需要。
在這3個倉庫裡,魚肉庫可以說是最特別的。每次進入魚肉庫前,李作平總會先按下停止制冷的按鈕,穿上挂在庫門旁的軍用棉大衣,才快速鑽進這個氣溫常年保持在-17℃的大冰櫃裡。
“隻要在這裡待上10多分鐘,就會凍得直跺腳。”李作平說,他和二廚會趁著船不怎麼晃的時候,抓緊時間到魚肉庫分肉。“200多斤的冰凍骨頭,每次都要用大砍刀使勁砍斷、撬開,分裝成5斤一袋,下次取材就方便了。”
大廚最怕什麼?李作平說,斷水。去年一次航行中,每天能造5噸淡水的自制淡水機壞了,湯水不能斷,隻能選最不耗水的菜和肉做。
談起在船上做菜與在陸地上的區別,李作平認為,主要是耗時問題。船上食材多冰凍,取材、解凍花費了不少時間。從早上5時到傍晚6時,忙完一整天的李作平才迎來每天最愜意的時光,泡上一杯茶,坐在甲板上,看看大海,釣釣魚。
直到這時,記者才算是找到了李作平放棄高薪的大廚職位、上船遠航的一大原因。
“我愛大海,風浪多大都愛。不管多不開心,隻要看著波浪一波一波地來,我就覺得賺多少錢都沒有比這種寬廣自由更美妙。”
行動
船員回憶“9·29”台山漁船西沙遇險救援故事
穿越20米極限礁口 船身一點沒擦破
在所有船員的講述過程中,去年“9·29”台山漁船西沙遇險的那次救援是繞不開的主題。獲得該救援個人三等功的船長劉啟明回憶起當時的驚險,仍心有余悸。
去年9月29日傍晚,受強台風“蝴蝶”影響,出海作業的4艘江門台山籍漁船、1艘香港流動漁船在西沙珊瑚島海域遇險。
在外執行任務20多天、正返航回珠海的“海警3112”船緊急加入救援。劉啟明一接到命令,心裡就打起了鼓:“沒油了,余下的油也隻夠回珠海。”
大風掀起4-5米的海浪,船隻橫蕩、垂蕩均接近25度,劉啟明作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聯系西沙方面加油。決定之所以“艱難”,在於當時“海警3112”船所在海域距離西沙有900海裡,僅有的40噸油隻能支撐行駛1000海裡。
抵達西沙前,“海警3112”船又遇波折。接近某礁時,劉啟明發現,入口隻有20米寬,僅是船寬的2倍,在當時強大的風力下,一不小心就會磕到礁石上。而按照正常標准,入口寬度是船身4倍才能保証安全。
劉啟明和船員接替爬到桅杆上,一邊觀察一邊慢慢駛入。劉啟明坦言,在某個瞬間,腦海裡確實掠過《泰坦尼克號》的場景。
最后,“海警3112”船順利加上油、疾速趕赴漁船遇險現場。當記者問,船身有沒有“擦破皮”時,劉啟明很自豪:“一點兒也沒有。這船造價1億元,擦碰一下就要好幾萬元呢!”
日常
暈船靠鍛煉解決 手機沒信號無解
在“海警3112”船的25名船員中,有4名是“90后”,卻同樣算得上“元老”了——去年6月,“海警3112”船入列,他們也正式成為船上一員。對他們來說,暈船和手機沒有信號是兩大“最困擾”問題。
23歲的吳承澤一開始對老船員的暈船“三段論”還將信將疑:一開始是“噴”,接著是“吐”,第三階段變成“流”﹔這三種暈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不由自主。
吳承澤用了3個月度過這段難熬的日子——躺下去暈、站起來又困難,但現在提到暈船,吳承澤也能用過來人的口吻總結:“90%的人都暈船,吐了就吃,吃了再吐,鍛煉鍛煉就好了!”
另一個難題解決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維權出海一個航次最少也要20多天,在南海巡航時,大部分海域手機沒有信號。“現在我的智能手機基本當鬧鐘用了。”吳承澤笑著說。
但是在接近我國實際控制的島礁時,幸運的話,或許能連上通信信號。這個時候,無論多晚,船員們都會各自找最佳位置打電話,和家人聊幾句。“在甲板上,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有感觸。”
畢竟這樣的機會不多。用不上微信,吳承澤更多時候是隨身帶著女朋友的照片,想了就拿出來看幾眼,還是想,就看看日出日落,或者到駕駛艙晃一晃,試著暫且放下她。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