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興軍,我們仍須艱苦奮斗
——解讀第16集團軍某旅投身強軍實踐的“三個選擇”
近年來,第16集團軍某旅黨委以苦為樂勵心志、心無旁騖謀打贏,帶領官兵投身強軍實踐,將部隊帶成了人才濟濟、能打勝仗的“長白勁旅”,先后被總部和軍區評為基層全面建設先進旅團單位、軍事訓練一級達標單位和人才培養先進單位。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節儉敗由奢。”解讀該旅黨委投身強軍實踐的“三個選擇”,記者感觸最深的是:時代越發展、條件越優越,越是呼喚優良作風。強軍興軍,我們仍須艱苦奮斗。
寧可招待“丟人”不讓戰場丟分
幾年前,該旅被確定為應急機動部隊,建設任務驟然增多。先建什麼的問題,一下子擺到了旅黨委面前。
有人提議應先建招待所。一次一位上級領導到該旅檢查工作,結果半夜招待所暖氣管道爆裂,弄得旅領導很尷尬。
旅招待所是抗美援朝時期由后方醫院改建而成的,至今已60歲了,不僅房屋結構不合理,而且設施陳舊,甚至連供暖、供水都成問題,大家都說應該修一修。
對這個建議旅黨委不是沒動過心,可每次都被集體否決了。原因很簡單:寧可招待“丟人”,不讓戰場丟分。旅領導的話擲地有聲:部隊經費有限,搞建設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把有限資源優先投向戰斗力建設。
被確定為應急機動部隊后,如何提高指揮能力迫在眉睫,而且與應急力量建設相配套的新器材陸續列裝卻無庫室存放。旅黨委專門投入資金,將一處廢置禮堂改建成多功能指揮訓練中心和戰備庫房,並建起了移動指揮作業方艙,實現了對部隊全時空、全地域、不間斷的指揮控制。
一批功能齊全、信息化含量高的戰備設施陸續建成,但旅招待所依然保持著原貌。“戰斗力建設必須放在首位”,這成為歷屆黨委堅守的“鐵規矩”。他們堅持每年年度預算80%以上必須投向戰斗力建設。近年來,該旅兩次參加軍區實兵對抗演習,均取得優秀成績。前不久,該旅參加集團軍師旅黨委班子比武考核,一舉奪得旅級單位總分第一。
寧可機關“受窮”不讓基層受苦
部隊地處寒區,冬季取暖問題備受關注。由於該旅營房普遍老舊,加之營區分散,資源共享難、保障跟進難。特別是旅機關辦公樓建成幾十年了,主樓布局從未改變,辦公桌椅也多年未換。
2008年,該旅准備對基礎設施進行重點改建。先基層還是先機關?旅黨委意見高度一致:“機關服務基層,基層肯定優先。”
該旅先后投入資金啟動“基層保暖升溫工程”,進行牆體保暖改建,改造暖氣網線,並為各連隊安裝太陽能供熱設備、改造供水和供暖管線,開展下水管道整治等項目。升級改造后,冬季最冷時連隊宿舍室溫也能達到18攝氏度以上。
寧可機關“受窮”,不讓基層受苦。這些年,該旅黨委“一班人”始終認為,關心基層就是關心戰斗力提高。某營區地處城市供水管道的末端,隨著城市增容、用水量劇增,用水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官兵。旅機關多次到地方協調爭取支持,並籌集資金為官兵打了兩口深水井,徹底解決了官兵用水難題。
旅黨委“一班人”始終堅持把有限資金向基層建設傾斜,在為基層新建烘干間、陽光雨棚、服務中心和軍營網苑的基礎上,還把建設視角向野外駐訓延伸,為外訓分隊搭建遮陽網、野戰浴場,配發點唱機、移動音響。近年來,該旅官兵訓練熱情高漲,先后在上級比武考核中奪得30多塊獎牌,部隊整體戰斗力得到明顯提升。
寧可領導“掉價”不讓人才掉隊
前不久,集團軍財務處到該旅檢查經費使用情況發現:旅裡給10多名官兵和家屬報銷了路費。
今年5月,為營造拴心留人的環境,該旅決定在母親節組織“獻身強軍實踐感動全旅先進人物”頒獎典禮。經過層層選拔,最終確定戰士張國猛、沖麥等17名官兵的母親來隊參加活動。旅黨委還特事特辦,為這些官兵的母親報銷往返路費。
對戰士很大方,對自己卻很小氣。一次,該旅18名旅團級領導干部參加上級理論學習輪訓。考慮到駐訓場距輪訓地距離較遠,負責保障的干事聯系租賃地方客車。可沒想到,旅領導聽說后當場叫停,並算了一筆賬:包車兩個來回共需要8000元,個人買票坐大客前往還不到2500元,就坐地方大客去。(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劉德武 朱小虎)
寧可領導“掉價”也不能讓人才掉隊。旅長、政委的車已用了11年、行程超過30萬公裡,可他們堅持能用就不換。這些年,該旅黨委在人才建設上卻毫不吝惜投入,堅持每年設立“訓練獎勵基金”和“特困官兵救助基金”,還投入資金開辦雙語骨干培訓班、購買電腦,實現了班班有電腦、通軍網。
近年來,該旅先后涌現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降巴克珠為代表的藏族戰士群體,全軍優秀指揮軍官武可立、張杰等一大批打仗型人才。前不久,該旅被總部表彰為“全軍人才培養先進單位”。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