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克欽,一個位於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海因斯貝格縣的德國小鎮,靠近德國與荷蘭邊境,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同時也是一座具有現代化水平的軍事重鎮。
發源於亞龍河畔的格林克欽早先是法蘭克人的聚集區,“格林克欽”一詞最初指的就是由法蘭克人搭建的木制教堂。作為早期的人類聚集地,這裡曾發現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以及縱橫交錯的道路網,其中既有連接魯爾蒙德與亞琛的羅馬古路,又有羅馬人建造的連接海爾輪與桑騰城的交通要道。
便利的交通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格林克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后羅馬時期,萊茵蘭被重新劃分,作為分界線,流經格林克欽的亞龍河將法蘭克王國與薩利克公國隔開,東岸屬於科隆大主教,另一側則劃歸列日教區。為了保護領土及安全,雙方在邊界線旁建造了大量的城堡與要塞。
盡管此后這些城堡逐漸失去了其軍事意義,但格林克欽卻因這些佇立的軍事要塞,被譽為“城堡之都”。在1918至1929年間,已成為普魯士王國亞琛省首府的格林克欽再次遭遇戰火,作為協約國成員,比利時派遣軍隊進駐格林克欽,並在城區建起兵營。1939年,德國再次發動戰爭,格林克欽依然沒有逃脫戰爭厄運。在此期間,格林克欽被並入德國的西部防線(又稱齊格菲防線),以延緩並阻止盟軍的行動。1944年,盟軍展開“剪刀行動”,意圖殲滅該地區的德國軍隊。一番激烈戰斗后,英軍最終佔領了格林克欽並於1953年在這裡建立機場,部署了多個飛行中隊。
戰火早已不在,但格林克欽卻沒有被人忘卻。隨著北約戰略的不斷調整,英軍1968年決定放棄該基地並移交給德國。德國從英軍手裡接收了這裡的軍事設施,並在其基礎上成立了格林克欽空軍基地。被森林與農田環繞的格林克欽空軍基地佔地1500英畝,如今已是北約重要的軍事基地之一,部署了E-3A空中早期預警和控制部隊,其主力機型E-3A,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大型預警機,能在各種地形上進行監視。
該基地駐有超過3000名的軍事人員及代表北約10多個成員國的文職人員。其任務是提供飛機及技術人員以確保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保証偵察或控制平台接受北約空中早期預警部隊司令官的指揮,為盟軍最高司令提供情報支持。2011年,北約對塔利班組織的軍事行動中,北約就曾派遣駐扎在該基地的預警機對阿富汗境內的恐怖分子活動進行了監視。作為執行多國聯合行動保障任務的空軍基地,格林克欽是少有的聯合部隊行動單位,來自比利時、加拿大、丹麥、德國、希臘、意大利、挪威、荷蘭、波蘭、土耳其、美國等國家的軍事人員,為北約部隊的聯合作戰及訓練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及裝備支持。
作為北約軍事行動的空中預警“重鎮”,在北約處理與俄羅斯關系,打擊恐怖主義以及執行其他任務時,格林克欽空軍基地定將因為其特有的軍事用途與地位,發揮更加舉足輕重的作用,格林克欽這座歷史小鎮,也必將越發的引人注目。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