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軍部隊開展的戰斗力標准大討論普遍進入實踐轉化階段。“論事易,作事難﹔作事易,成事難”。戰斗力標准在思想上立起來不易,在實踐中落下去更難。
有一個歷史細節頗能說明問題。北宋邊患嚴重、烽煙四起,軍隊的戰備觀念、實戰意識不可謂不強,但落實到行動上,則與驍勇剽悍的遼軍相去甚遠。比如喝水,宋兵發現水源后,往往把刀槍丟在一邊,迫不及待趴下去喝個痛快﹔而遼兵則是半蹲下身子,目光環視四方,一手緊握武器,一手撩水往嘴裡送。宋軍為何多次戰敗,由此可見一斑。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要真正樹立起戰斗力標准,就必須讓時刻准備打仗的意識深入骨髓並外化於行,在一舉一動中踐行,在一點一滴中養成。
行百裡者半九十。上半年蓬勃開展的戰斗力標准大討論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思想認識成果,但如果不打通從認識到實踐的“最后一公裡”,學習教育和工作訓練還是“兩張皮”,此前的所有努力都將付諸東流。隻有緊緊圍繞戰斗力標准這個“指揮棒”,進一步端正部隊建設的指導方向,進一步細化履職盡責的標准要求,進一步強化實備實訓的行動自覺,這場聲勢浩大的大討論才能最終取得實效。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