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所推介
所屬單位:雲南邊防某團
地理位置:中越邊境
海拔高度:203米
現任哨長:何曉剛
雲南邊防某團一連的橡膠哨所,因地處膠林深處而得名。
“我們這兒味比較大!”採訪前的電話中,哨長何曉剛就給我們打“預防針”。可直到走進漫山遍野的橡膠林,筆者才真切感受到此言不虛,一股股令人作嘔的味道扑面而來,十分難聞。
何哨長介紹,哨所駐地氣候炎熱、日照充沛,是國家專用植膠區。然而,橡膠在採集、生產和制作過程中,會產生一種難聞的氣味,一般人不習慣。“不過我們已超越一般人。”何哨長笑言,久經考驗的鼻子如今對異味“免疫”。
然而,鼻子“受得了”,衣服卻受不了。哨所官兵每次探親休假時,最愁的莫過於衣服上的異味。前任哨長回家相親,因為忘了給衣服“除臭”,結果差點讓人誤會。后來,戰士們將衣服洗完晾干后又新增一道工序,進行除味並裝入保鮮袋密封,以此隔絕異味。
在哨所做客,一個場面讓我們深深震撼:官兵們捧著水桶高的大竹筒,像抽水煙一樣大口喝水,那豪爽勁似乎在說“隻此一家,別無分店”。原來,這裡年平均氣溫34攝氏度以上,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可哨所距離水源地很遠,部隊送一次水不容易。為此,官兵們干脆就地取材,將竹子掏空后做成特大號的自制水杯,既可以一次喝個夠,又可以充當滅火的“消防水桶”,一舉多得。
哨所是邊防部隊,但筆者在這裡卻聞到了“消防味”:隨處是十分醒目的“注意火種”“防止靜電”警示牌,特別是人人腰間那根粗大的防火腰帶,十分扎眼。
橡膠生長需要大量水分,旱季時空氣尤其干燥,哨所防火滅火任務十分繁重。幾年前,一位過路的司機扔下一顆煙頭,結果引發一場大火。在該哨所榮譽室,一雙雙因救火被烤化的膠鞋,見証了當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滅火戰斗,也成為提高官兵防火意識的生動教材。
橡膠哨所雖然環境艱苦,官兵們卻十分樂觀。瞧!他們將生活中的這些點滴編成幽默有趣的順口溜——“衣服裝進保鮮袋、水杯大得當桶賣、隨身系著防火腰帶”。這就是橡膠哨所的“三大怪”。
【哨長說哨】說“怪”其實不怪,這就是橡膠哨所的生活寫照。常念叨念叨,提醒著我們別忘職責與使命。(朱興安 劉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