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9月17日電 題:踏訪“中國近代海軍搖籃”憶甲午英烈
中新社記者 劉可耕
馬限山麓,羅星塔下,福州馬尾作為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被后人所銘記。
201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大決戰——黃海海戰爆發120周年,中新社記者來到馬尾,踏訪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昭忠祠,追尋甲午海戰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位於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以船政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有如兩艘乘風破浪的巨大戰艦造型的建筑,寓意中國近代海軍從這裡揚帆起航。
在這裡,當年的馬尾船政學堂,培養了中國第一代海軍人才,打造了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艦隊,走出了120年前甲午海戰的一批驍勇戰將。
走上博物館的五樓,1874年台灣保衛戰、1884年中法甲申海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等中國近代史上四大保衛戰的部分文物、史料,集中展示於此,喚醒后人的記憶。
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葉祖珪、林永升……展示牆上的一張《甲午海戰船政畢業生參戰人員情況》圖表,格外醒目。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館長吳登峰告訴中新社記者,這份46人的參戰名單,分屬駕駛與管輪兩個專業。甲午戰爭中,從船政學堂走出的這些畢業生都是各艦主力,分別擔任管帶(艦長)、大副、機務等職。
“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之戰中,我方12艘參戰軍艦的14名管帶中,有10人是馬尾船政學堂第一期的同班同學。其中,4人在海戰中陣亡,3人隨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對於那一段歷史,已經在博物館工作9年的吳登峰爛熟於胸,娓娓道來,讓人仿佛回到了那個炮火連天的戰場。
與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同處馬尾馬限山麓、相距不遠的馬江海戰紀念館(昭忠祠),如今已將從馬尾船政學堂走出去的那些甲午英烈,與馬江海戰中犧牲的福建水師官兵一起合祀,供后人緬懷、拜祭。
“甲午之戰中,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林永升等人的殉國,不僅意味著一代海軍英才的隕落,同時也擊碎了一代人的海軍夢想。”吳登峰感慨道。
“歷史不能忘記。”沈葆楨六世孫、台灣建筑設計師沈呂汀在福州參加兩岸各界公祭甲申海戰、甲午海戰英烈活動時說,“我們要振興自己,增強海防實力。”
今年8月下旬,海峽兩岸各界公祭甲申馬江海戰、甲午海戰英烈活動在福州馬尾舉行,兩岸退役將軍、參戰英烈后裔、船政后裔、駐地部隊官兵等社會各界人士600多人參加了公祭。
20多天后,就在黃海海戰爆發紀念日的前一天,在福州的甲午海戰參戰者后人又與台灣退役將軍、當地師生一起紀念甲午海戰,“勿忘甲午之恥,弘揚船政精神”。
“今天紀念先烈就是為了激勵后人,努力增強海防實力、維護海疆權益,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強國夢。”參加紀念活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原司令員趙國鈞說。(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