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的鋼結構部裝廠房,長297米長、寬97米,比一個標准足球場面積還要大,為了能讓飛機自由舒展軀體,整個車間看不到一根立柱,鋼結構整體提升施工。
各個部段像一塊塊巨型積木,如何把它們“嚴絲合縫”對接起來,技術要求很高。部裝廠房有4條自動化生產線,分別是中央翼、中機身、水平尾翼裝配和全機對接。“對廠房我們是系統性總體設計,從工藝集成的角度做頂層策劃。”上飛公司總工程師姜麗萍說,過去,總裝往往是“來什麼裝什麼”,很少對供應商提要求,結果往往造成各地過來的零部件精度不夠,“要麼胖了瘦了,要麼高了矮了”。
現在是從飛機的頂層技術開始要求,生產線上的流程是什麼、每個工位需要多長時間,需要給未來預留多少發展空間……這些問題都提前規劃好。“廠房是按照年產100架飛機的生產能力設計,目前按20架起步規劃。”
每塊“積木”,內藏成千上萬個零件,其裝配與測量方案,供應商都要一一提供。前一塊安裝前,還要對下一塊提“總控要求”。
比如,全機對接(機身和翼身)生產線設計了5個工位。先是“填充腦袋”:機頭裡先放駕駛艙設備等﹔安裝機翼活動面以及相關系統﹔再裝配后機身段,把一塊“積木”的后端和另一塊的前端連接成一個大筒體。最后,整體機身與機翼對接、平垂尾裝配。“這個過程是環環相扣,一層套一層。”
“隨著我們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今后越來越多的系統將模塊化集成,提前安裝在部裝階段,這樣總裝階段就顯得簡單、快速。”
部裝廠房採用了自動化制孔、鑽鉚設備、自動測量調姿對接、自動引導運輸車等先進設備。“我們的標准不輸波音空客。”
過去,拼“積木”時,每個孔有沒有對准,是工人用手搖方式、眼睛測量的,現在根據各地供應商傳來的各項數據,生產線的數字化模擬系統能提前算出對接數據,傳送到安裝傳感器的定位器,自動去尋找“卡口”,精度控制在毫米級。對接過程中,也有機器能自動調整,讓部件微微“伸伸胳膊動動腿”,達到最舒服的位置。
總裝廠房或開放
“軀體”安裝好后,飛機模樣初顯。接下來,進入總裝廠房,飛機裡面的各項系統,液壓、航電、電纜、導管、發動機、起落架系統、座艙設備都將一一安裝上去,最后進行全機功能試驗。
總裝廠房長305米、寬78米,採用了與波音737類似的移動生產線。如同造汽車一樣,每個工位不動,移載平台以每小時0.6米的速度往前移動,速度可調節。
“新的生產系統下,工人工作起來更容易且更安全,零件和工裝能夠在他們需要時及時精確地送達,類似於外科醫生在手術室給病人做手術。”姜麗萍說,過去,座艙設備是工人扛到飛機上的,現在裝了一個電梯,可直接“滑”上飛機。
不過,在姜麗萍看來,移動生產線考驗的並不是技術水平,而是管理能力。“十多家系統供應商、成百上千件系統成品,管理難度很大。最難的是按照節點、計劃、需求實現精確配套。比如,要求有個部件下午5點到工位,早一分晚一分都不行,能不能做到?我們要積累很多數據,不斷驗証工藝流程有沒有問題,如果出了問題,要快速找到源頭。”
總裝基地共有5條生產線,自動化程度提高后,工人數量更少,但要求更高。“過去隻有機械加工才需要編程,現在裝配工人也必須學會自動化編程,我們現在培養的是技能型工人。”
集成度也更高。比如,自動鑽鉚機過去是放在生產線之外的,現在集成到生產線裡,生產過程“一步步往前走、不間斷”,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縮短飛機交付周期。
總裝基地已初具規模,在她看來,是“剛剛學會了走”,能不能真正“跑起來,飛向藍天”還要長期攻堅,“明年我們要實現C919總裝下線。”
總裝廠房將來要設置一個參觀平台,計劃對外開放。“這是工業旅游的亮點,到西雅圖看波音,到上海看商飛!”姜麗萍自信地說。(葉薇)
(來源:新民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