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中國新一代戰機氣動外形與控制技術實現突破

2014年09月25日13:04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新一代戰機氣動外形與控制技術實現突破

  壯志如雲“攬風雷” ——總裝某研究所自主創新助力強軍紀事

  這裡是中國航空航天事業騰飛的起點,是世界一流的計算空氣動力學殿堂。從空中、地面到水下,一大批先進氣動裝備最早從這裡“吐絲成繭”,這裡就是最早由錢學森籌劃組建、被譽為中國氣動事業“領頭雁” 的總裝某研究所。

  近年來,該所緊盯強軍目標,大力開展國防重大武器裝備建設工程,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軍隊部委級一、二等獎94項,一批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創新成果為國防建設提供了強大助力。

  1

  走進一幢普通四層小樓,簡陋的辦公室,看似平凡的科技人員,卻集中了目前國內綜合能力一流的計算流體力學研究隊伍。

  從某一方面來講,對飛行器的設計、性能、評估與流動現象等起到關鍵作用的計算空氣動力學水平的高低,代表一個國家航空航天的研發水平。張涵信院士和他的團隊為提高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水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張院士先后師從中國航天科學泰斗錢學森院士和“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郭永懷院士。在他帶領下,團隊首次提出了一種新的數值計算方法,提升了復雜流動計算穩定性和分辨率。這一方法被錢學森稱為“力學工作的典范”。

  推動氣動工程的科研發展,急需一個強大的技術平台融匯整合。“要干就干出‘世界一流’。”2012年,8名平均年齡不足35歲的年輕科技干部主動請纓,系統整合氣動前輩們的核心算法,開發一款面向流體工程與研究的大型計算空氣動力學品牌軟件。

  無數個日夜的攻關,他們提前兩年完成攻關。2013年底,研發團隊決定用中心40余年孕育的獨特文化命名軟件為“風雷”。氣動專家在現場評測軟件后激動地說:“你們的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2

  走進氣動設計與布局辦公室,一架科幻感十足的戰機三維影像吸引了筆者眼球,這是正在研究設計的新型飛行器氣動外形。

  以往該所只是為型號單位提供計算的數據,而如今想要主動引領先進飛行器發展,就要深入到型號研制最前端,這其中的跨越不僅是說說這麼簡單。

  認准的事情困難再大也要干!在專家陳作斌、馬明生帶領下,七八個年輕人開始了創新探索。然而,談何容易,其中,涉及的氣動力、氣動熱等多項世界性重大設計難題和前沿領域,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

  有人說:現在研制新型飛行器,無論是時間還是技術都不成熟,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可團隊毫不動搖。

  “我們要為祖國下一代戰鷹做好氣動技術儲備。”團隊開始了艱苦的攻關。與傳統飛機相比,新型飛行器的氣動布局、控制方式完全不同。要想在技術上實現突破,難度就如同“在莽莽林海中尋找一片特定的樹葉”。

  攻關一度陷入僵局。一次出差,余永剛助理研究員坐在飛機主機翼后部,在飛機發動機加力起飛時,看到噴流后的機翼顫動,腦海裡突然掀起了靈感的“驚濤駭浪”。一下飛機,他顧不上回家休息,直奔辦公室重新設計驗証。

  3

  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一直是該所科技干部勇攀高峰的目標和動力。

  隨著復雜電磁環境下和邊界條件下作戰難度加大,現有雷達裝備捕捉目標能力難以滿足實戰需求,全型號研制換裝,巨額的經費投入不說,周期更是漫長,而戰斗力建設刻不容緩,一個巨大的難題擺在面前。

  剛剛從法國獲得博士學位的金鋼研究員,在科技研討會上偶然提出的想法,令與會專家眼前一亮。作為一名物理專業半路轉行的氣動專家,面對光電探測技術這一新領域,金鋼毅然挑起攻關重任:“隻要能提高我軍戰斗力,下多大力氣都值……”

  十年磨一劍。金鋼團隊經過艱難探索,自主設計和開發了某視頻信號處理系統,一舉解決了小弱目標信號提取等多項重大難題,為現役雷達、電視、紅外及聲納等多個平台裝上“火眼金睛”。(談建忠楊紅梅 李 嫻)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