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擊訓練一絲不苟。 馮曉銘攝
128項集體榮譽,106名官兵受上級表彰,連續16年被評為標兵中隊,武警廣東總隊河源支隊和平中隊榮獲諸多獎牌獎狀的背后,是中隊官兵引以為豪的人才培養“雁陣效應”。
問及這一效應的形成,中隊干部談起了3年前的一段往事。
該中隊駐守山區,執勤網絡信息系統曾多次受雷電等惡劣天氣影響出現故障。2011年底,系統液晶顯示終端突然在雷雨中“罷工”,中隊立刻打電話向支隊求援,但因為相距較遠、天氣惡劣,維護人員一時無法到位。怎麼辦?
士官庄夢元挺身而出主動請纓,沒想到,不到兩個小時就啃下了設備維修的硬骨頭。事后中隊反思:以前談人才,我們總習慣把眼睛投向“上頭”或者“外頭”,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結果尋來覓去,往往忽略了身邊的人才資源。而這,恰恰是形成人才培養良性循環的一條捷徑。
於是,中隊黨支部下定決心:內部挖潛,把身邊人才充分利用起來,並且同步啟動“尖子帶骨干”人才培養計劃。
一名專才,帶動一組人才,引入一批攻關科目,引出一套經驗技術——中隊依托現有人才資源,成立5個孵化小組,採用“3T”人才孵化模式開展傳幫帶。正如鴻雁遷徙總是頭尾銜接、結陣翱翔,中隊人才建設形勢逐步呈現“群雁高飛頭雁領”的人才培養“雁陣效應”。
“3T就是Target(目標)、Talent(技能)和Teach(傳授)的簡稱,這一模式能夠讓中隊人才充分發揮優勢,有利於挖掘現有人才資源的最大效益。”河源支隊政委黃建光告訴筆者。
隨著中隊“電腦科技小組”“狙擊攻關小組”等孵化小組的建立,官兵們在學研交流中精心設計著自己的成才方向,有的表示要成為體能達人,有的立志爭當狙擊之王,有的決心成為網絡大拿……官兵成才意願更加強烈,成才路徑更加明晰。
上等兵王志峰入伍前就有電器維修工作經驗,在營具和裝備維護上有一技之長。由他帶領的人才孵化小組號稱“精工小組”,兩年下來為中隊節約建設及維修經費數萬元。
在中隊服役8年的士官鄔光濤,擅長計算機應用和軟件開發。他帶領“電腦科技小組”,用軟件標繪出監區、禮堂、商場等10多種50多套不同地形的戰術演練方案,大大提高了訓練效益。
“大熔爐”歷練出的才干,到哪裡都是最好的就業通行証。鄔光濤退伍后,從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家鄉國土局一名稱職的繪圖員。他所在小組的6名戰士,退伍后紛紛邁進電腦科技公司的大門。
戰士吳偉鑫一直喜歡聽音樂、跳街舞。他帶領的文藝骨干小組多次在警地文藝匯演中精彩亮相,編排的節目《班務會》在總隊文藝匯演中榮獲第一名。
“3T”人才孵化模式正日益釋放強大能量。據統計,近年來,中隊有3名優秀士兵保送入學,6人考上軍事院校,7人榮立二等功,58人進入支隊以上人才庫,70余名退伍戰士被地方黨政機關錄用,50余名退伍戰士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領頭人,中隊官兵的18項軍事小發明、56個建設金點子已在全支隊得到推廣。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