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心傷77年未愈 有的因被強暴嫌自己臟【2】

2014年12月13日07:43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心傷77年未愈 有的因被強暴嫌自己臟

  “孩子,床鋪臟”

  張秀紅喜歡打掃衛生,不讓人坐她的床,因為她曾被日軍強暴,一直認為自己的身子被弄臟了,用過的東西也臟

  大屠殺幸存者張秀紅老人一貫穿戴整潔,渾身上下利利索索的,頭發花白,整齊地梳往耳后,一塵不染。

  張秀紅喜歡打掃衛生,小小的房間同樣打理得井井有條。文心數次拜訪,每次所見都是如此,張秀紅家中從來沒有亂過,那種干淨讓人覺得有點刻意了,似乎女主人有很深的潔癖。

  文心來的次數多了,才知道張秀紅這種對干淨的癖好來自哪裡。77年前,爺爺的哀求聲中,年僅12歲的張秀紅被日軍強暴。

  “全身都是血,我下身被鬼子撕裂了,留下了終身殘疾,一到下雨天,下身疼得不能入睡……” 張秀紅告訴文心。

  因為下身有缺陷,張秀紅后來生兒子時難產,生了三天三夜,差點死掉,后來就沒敢再要孩子。

  死裡逃生之后,張秀紅堅強地活了下來,但從此覺得自己的身子被弄臟了。除了要和身體的傷痛作斗爭外,還得忍受周遭冷言冷語的指點。

  一次,文心和幾個志願者去到張秀紅家,房間內座位不夠,文心順勢就坐在了她床上,沒想到張秀紅非常敏感,急忙阻止,不讓文心坐在床上。

  張奶奶的解釋讓人心酸:“孩子,床鋪臟。”在潛意識裡,老人覺得自己用過的東西都是臟的。

  和張秀紅有著類似經歷的幸存者杜秀英,日后留下幾乎同樣的后遺症。

  杜秀英對“臟”顯得更為敏感,她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衛生。

  和張連紅數次接觸之后,這位性格內向、較少言語的老人,對眼前這位研究南京大屠殺的教授開始信任,吐露了埋藏多年的心聲。

  “我夜裡經常做噩夢。有時,那種情景還會出現在夢裡。我現在不想聽到門外的腳步聲,我很害怕。所以我一人在家時,就把門開著。” 杜秀英說。

  南京大屠殺期間,年僅12歲的杜秀英,遭到日軍強奸,損傷身體,導致她長大后三次嫁人,均因不能生育而離婚。

  在見到張連紅教授的團隊之前,老人的這段傷心往事,從未跟人提及,哪怕是她相依為命的養女。

  “這件事我從來沒有和別人講過,因為那不是什麼好事情,我們那時是很重視這個的,我女兒也不知道這件事。”杜秀英哭訴。

  后來,張連紅又去看了杜秀英3次,“每次去我們都心照不宣,絕口不提日本人和戰爭。”

  2003年2月15日,杜秀英因病去世,“她的養女可能至今都不知道她母親的悲慘往事和內心創傷。”張連紅說。

  更多幸存者的悲慘往事和內心創傷不欲為人所知。“近年來,在外界尋訪的過程中,許多經歷過南京大屠殺的老人,會找各種借口拒絕接受訪談。他們一直在試圖躲避任何有可能引起悲慘記憶的活動。”張連紅說。

  “想想腦殼就要炸了”

  李高山既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也是南京保衛戰的參與者,提及當年的經歷,他就會捂著頭,難以忍受

  文心推薦新京報記者去看看年近90歲的李高山,李既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也是南京保衛戰的參與者,像他擁有雙重身份的幸存者,南京目前隻剩下兩人。

  李高山向新京報記者描述三次從日軍手上死裡逃生的經歷,即使時間過去了77年,你仍能感受到老人話語裡,傳出的劫后余生的慶幸。“想想腦殼就要炸了”老人捂著頭,頭痛不已的樣子。

  李高山年近七旬的女兒,示意新京報記者不要再提往事,“不能再說了,老爺子受不了。”她介紹,前些年也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之后,不多久,老人突發腦溢血,“他頭腦裡裝的事情太多了”。

  張連紅教授介紹,一旦觸及到幸存者早年的創傷,“他們都會產生異乎尋常的反應”。一次,一個老奶奶正在撿韭菜,突然聽到他提及南京大屠殺,手中的韭菜一下子掉在地上,就像突然遭到重創一樣。

  在張連紅的尋訪幸存者的經歷中,這樣的事情頻頻發生,有的老人原本在干農活,手上的工具會一下子脫手﹔有的老人會突然一點聲音都沒有,長時間的沉默,“其情其景,讓你無法忘卻。”

  這些幸存者的精神狀態,其實一直處在高度警覺之中,一旦當年那段噩夢般的經歷突然襲來,他們往往會猝不及防。

  1999年9月,張連紅曾在南京下關採訪了一位幸存者,她名叫孟秀英。老人講述完她的大屠殺經歷之后,再三叮囑不要給她拍照。張連紅請教為什麼,老人回答:擔心日本人來暗殺她。

  著名作家張賢亮也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他自述有個與別人不同的習慣,就是總穿著襪子睡覺,即使炎熱的夏天也是如此。這是因為南京大屠殺期間,他被母親背著逃往祖籍安徽的途中,腳上的鞋襪都掉了,裸露的小腳在嚴寒中凍了一路,因而留下心病。

  從外表上看,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和常人無異,但很難想象,這些看似平靜的面孔下,其實是常人難以想見的各種精神創傷,這也是文心最終“轉向”的原因,從去年開始,她將幫助的重心轉向抗戰老兵。

  “常年和幸存者接觸,感受到隻有沉重,我就像走進一條黑暗小巷一樣,越走越窄沒有出路,而老兵則讓人還能看到希望。”文心表示這些年下來,身心俱疲。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社會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援助,除了民政部門每年千余元的生活補助,還有報銷醫藥費、節日慰問金以及組織一些活動等形式,主要集中物質方面。一直以來,他們的精神創傷少人關注。

  張連紅教授曾經組織了一項針對南京幸存者的精神援助項目,但該項目最終因為資金短缺而夭折。

  據新華社報道: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已不足200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僅2014年1月至今,已有21人陸續離世。

  □新京報記者 谷岳飛 江蘇南京報道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