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對峙——
蘇聯海軍空前強大
十月革命后,海軍建設開始恢復,到1941年衛國戰爭前夕,蘇聯海軍已重建了北方、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艦隊四個聯合艦隊,還有四個河區艦隊。
二戰中,蘇聯海軍主要以海軍火力支援陸上作戰,甚至直接組成海軍步兵上陸行動,成了一支以陸上作戰為主的“海陸兩棲軍”。戰爭期間,蘇聯海軍一共派出了40多萬官兵到陸上戰場作戰。他們組成40個海軍陸戰隊旅、6個獨立團以及大量的獨立營和中隊。此外,還有數十萬人負責防守海軍基地和島嶼並參加多次登陸作戰。可以說,二戰中水陸兩棲作戰的蘇聯海軍雖然不是一支“海洋”型海軍,但是它作為一支“陸地”型海軍也為衛國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戰結束后,冷戰迅速開啟,隨著蘇聯內外政策、軍事技術和經濟狀況的變化,蘇聯海軍發展進入跌宕起伏、飛速變化的階段。戰后頭十年,蘇聯海軍始終沒有擺脫陸軍附屬的尷尬境地,本質上仍然是近岸防御型海軍。赫魯曉夫上台后,受其“核戰爭下海軍無用”思想的影響,蘇聯海軍水面艦艇建設遭遇重大挫折,但是卻在核潛艇的發展上獨樹一幟、突飛猛進。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灰頭土臉地從古巴撤回了戰略武器。蘇聯高層重新認識到海軍在爭奪世界霸權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下決心加速推進蘇聯海軍的現代化。60年代以后,蘇聯加速建設進攻型遠洋海軍,在水面艦艇、航空兵,特別是核潛艇建設方面取得長足進步,蘇聯艦隊開始出現在各個大洋上。1967年蘇聯成立了地中海分艦隊,1968年成立了印度洋分艦隊,1970年蘇聯海軍在全球海域組織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演習。到70年代中期,蘇聯海軍的遠洋導彈核艦隊急劇膨脹,140余艘核潛艇、60余艘大型水面艦艇和1100多架飛機的規模使其穩居世界第二位。1975年到80年代中期,蘇聯海軍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向著“均衡化”邁進,在航空母艦、核動力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艦艇發展方面再次突破,終於成長為空前強大的現代化遠洋海軍,成為讓美國海軍都不得不心驚肉跳的戰略對手。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任后,蘇聯戰略發生巨大調整,從積極進攻轉向戰略防御,戈爾什科夫也被“請”下了台,蘇聯海軍開始了戰略收縮,海軍的獨立性、重要性也開始下降,海外軍事基地和軍事行動也開始減少,但在大型水面艦艇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
易幟重生——
俄羅斯海軍重整旗鼓
蘇聯的解體直接導致了海軍的衰敗,海軍遺產被四散瓜分,新生的俄羅斯海軍盡管繼承了蘇聯海軍的主體部分,但風光卻已不再。1992年7月,新組建的俄羅斯海軍正式易幟,1699年由彼得大帝親自設計的聖安德烈軍旗再次飄揚在新時代的俄羅斯海軍艦艇上。俄獨立之初,政局動蕩、經濟崩潰導致軍費嚴重不足,大量海軍艦艇年久失修。為此,俄羅斯海軍將大量老舊艦艇出售,部隊訓練、戰備大打折扣。同時,俄羅斯造船工業也受到極大打擊。
進入21世紀,在普京總統帶領下,俄羅斯在政治軍事經濟各個領域都逐漸企穩反彈,海軍也重新進入發展軌道,北風之神級、亞森級核潛艇、戈爾什科夫級護衛艦、布拉瓦戰略導彈系統等新型海軍裝備開始陸續下水或進入服役,光榮級核動力巡洋艦等大型裝備進行了新一輪現代化改裝,新一代領袖級驅逐艦也進入設計研發階段。2014年12月,俄黑海艦隊在克裡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重組完畢,再次確保了對黑海的軍力覆蓋。近年來,經過“新面貌”軍事改革,俄羅斯海軍調整了體制編制、精簡了指揮層級,特別是2014年以來為了應對烏克蘭危機,海軍訓練、戰備能力有了極大提高,戰斗力大幅提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