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海軍現狀知多少
■張青川 杜立燁
海軍發展觸底反彈
雖然成立僅僅二十余年,但俄羅斯海軍的發展卻經歷了幾個涇渭分明的階段。葉利欽時期(1992年-1999年),俄海軍遭遇極其慘痛的衰敗,軍艦大批退役、廢棄、出售,港口和基地大幅減少,設施老化、大小事故不斷,部隊嚴重減員、士氣低迷,戰備能力和訓練水平降至谷底。海軍總員額由42萬減至22萬,海軍艦艇總數由1700余艘減至700余艘,飛機由2000余架減至800余架。普京前兩屆總統任期(2000年-2007年),海軍建設開始呈現“量減質升”態勢,總員額減至14萬,艦艇減至500余艘,飛機減至500余架。海軍裝備維修力度加大,戰備訓練活動大幅增加,但編制結構和指揮體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裝備汰舊與換新未能同步實施。
“新面貌”改革時期(2008年-2012年),海軍改革與建設基本同步推進,海軍部隊結構調整已基本完成,總員額減至11.7萬,其中海軍總部及艦隊機關裁員50%,后勤系統裁員高達70%,領導體制、指揮體系、兵種構成、后勤保障模式等方面均發生結構性變化。海軍武器裝備建設全面展開,開始制定遠景裝備發展規劃。普京再次就任總統后,“十年強軍”計劃開始實施,俄海軍在武器裝備、人員素質和戰斗力水平等方面有了較大飛躍。
海軍戰略適時調整
俄海軍建軍初期便確立了“近海防御”戰略。在該戰略指導下,俄海軍戰備活動全面收縮至周邊近海海域,95%以上遠洋戰備活動停止﹔撤消了全部3個遠洋戰役分艦隊和大部分海軍基地﹔除核潛艇外,主要研發適於近海作戰的中輕型護衛艦。世紀之交,俄海軍戰略調整為“近海防御、遠洋存在”。受此戰略指導,俄海軍重新加強遠洋戰備訓練和執勤活動,逐步恢復在世界大洋及重要海域的軍事存在﹔裝備研發經費開始增加、艦艇建造步伐加快,編制體制進一步優化。“新面貌”改革期間,俄軍首次明確海軍四大艦隊的全球作戰任務區域分工,並籌劃恢復中斷10年之久的戰略核潛艇全球巡航。2013年俄海軍重建地中海分艦隊,並再次將觸角延伸到越南金蘭灣。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俄羅斯2014年出台了新版軍事學說並擬制了新的2030年前海軍學說,為海軍建設發展指明了優先方向:一是北極、二是黑海。俄認為,在俄政治、經濟手段乏力的情況下,從軍事上加強對北極的控制,緩解美國及其盟國從東部和西部對俄形成的戰略擠壓,是俄比較可行的戰略選擇。新版軍事學說明確將保護北極地區國家利益列入俄軍和平時期的主要任務之一。克裡米亞入俄,對俄國家安全尤其是海軍建設發展帶來重大影響。俄公開表示,將加強克裡米亞地區和位於波羅的海的飛地加裡寧格勒的軍事能力。
裝備更新不斷加速
裝備老化落后、兵種發展失衡、信息化建設滯后,是俄海軍轉型建設中長期存在的“硬傷”。到2011年底,俄海軍約78%的主戰艦艇為1992年前列裝,海軍航空兵90%的飛行設備超過了規定服役期限。2012年這種狀況得以改善,俄海軍列裝了近10艘各型水面艦艇,在建20余艘不同級別的水面艦船和潛艇,並著手加大對現役潛艇和水面艦艇的升級改造力度。2014年,受烏克蘭危機觸動,俄海軍大量修復舊艦艇,同時全力加速新型艦艇的研發建造,有超過50艘的軍艦和保障船加入俄海軍戰斗序列。一是重點推進北方和太平洋艦隊2個核潛艇集群建設。亞森級現代化攻擊核潛艇的首艘“北德文斯克”號和北風之神級的第3艘“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正式交付海軍。二是明確新航母建造計劃。當前俄僅有1艘“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部署於北方艦隊,能夠搭載20架蘇-33艦載機、15架直升機和2架預警機,但一直沒有形成有效的戰斗力。下步俄將對其進行大修改造,搭載新型的米格-29K艦載機,承擔訓練和過渡任務。2014年10月,俄公開表示正在新建1艘通用型的航母,擬於2030年列裝海軍。三是發展新型驅護艦。俄計劃定購12艘新型領袖級驅逐艦,其中6艘裝備北方艦隊,6艘裝備太平洋艦隊。22350型第2艘護衛艦“卡薩多諾夫海軍上將”號2014年下水,在未來15至20年俄海軍將裝備20艘該型護衛艦。俄同時繼續對3艘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進行維修和現代化升級改造,其中“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將於2017年完成改造並部署太平洋艦隊。四是建造北極專用艦船。已開工建造的22100型冰級邊防護衛艦首艦“海洋”號,將於今年交付。
(作者單位: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