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古代“大閱兵”【4】

2015年07月16日14:56  來源:央視網
 
原標題:揭秘中國古代“大閱兵”

資料圖:八旗閱陣圖

  清代形成多種閱兵方式

  清代的校閱,是八旗、大臣或督撫定期檢驗部隊教練的制度,也是促進軍事訓練的的手段和形式。大閱是皇帝檢驗部隊訓練成果,考察部隊戰斗力的隆重的閱兵儀式。早在天聰年間,皇太極就曾舉行過大閱。此后,乾隆、嘉慶等皇帝閱兵的記載不斷出現在各類文獻中。雍正以后,大閱制度更加完善、周密。乾隆三年(1738年)規定,以后大閱,皆按照順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其辦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規定舉行。清代大閱的地點,主要在南苑、盧溝橋、玉泉山、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等地。

  清代宮廷畫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繪的《八旗閱陣圖》裡,對乾隆皇帝南苑大閱兵的盛況作了形象逼真的記載。八旗將士各著紅黃藍白等本旗閱兵禮服分陣排列,號角高揚,軍旗獵獵,一眼望不到盡頭,其場面極為壯觀,向世人展現了一幅場面宏大、威武雄壯的乾隆閱兵圖。

  除皇帝親自閱兵外,清代還形成了多種閱兵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欽派檢閱,由練兵處、兵部、陸軍部奏請皇帝,欽派知兵大臣數員前往閱兵。閱兵內容有“軍容、軍技、軍學、軍器、軍陣、軍律、軍壘各項”。乾隆帝還針對一些大臣隻在帳幕內互相對閱,並不親赴隊伍操演的情況,規定“八旗合操時,閱兵王、大臣等,逐次前往監看稽察,如有無故不到者,同閱之王、大臣指名題參議處。”宣統三年(1911年)七月二十四日,監國攝政王載灃就於德勝門外的鑲黃旗、正黃旗兩旗校場檢閱了皇家禁衛軍。

  清同治十年(1871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在鬆江閱看提標營、鬆江城守等營。清光緒十八年四月,兩江總督劉坤一到滬閱兵,乘官舫共23艘,用8號小火輪拖帶,下碇江南制造局碼頭,閱忠、信兩字營及江蘇撫標滬軍營合演陣法,並委派官員代閱洋槍打靶。 古往今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也無論人們的意識形態和民族傳統文化有何差異,大家對閱兵意義的認識幾乎是一樣的——那就是閱兵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國威、軍威和綜合國力,最能積聚軍心、民心。一次成功的閱兵,實質上是一種成功的政治儀式,可以帶來神話一樣的效果,且能實踐“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功效。因而,閱兵始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感榮光、最感振奮、最為神聖的庄嚴的盛典。

  

(來源:央視網)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4.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5. “祝融號”火星車累計行駛708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