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空雄鷹團”:毛主席三次點將的“王牌”【2】

誰都給不了你,唯有取之於敵
機場上空傳來飛機發動機刺耳的尖叫,驀地,幾架國產三代機殺氣騰騰地低高度通場,接著來了個小航線著陸。驚險!漂亮!飛機來自千裡之外的某兄弟部隊,雄鷹團的“藍軍”分隊曾經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在陌生機場玩心跳,就是要給老師一個“下馬威”,公開聲言:“沒有永遠的學生,也沒有永遠的老師。”
好!口說不為憑,舉手見高低。上天對抗,結果証明老師還是老師。學生未想到輸在自己的強項——雷達上。雷達一直都是好好的,咋一對抗就不靈了呢?很簡單,被嚴重干擾了。在最后交流時,雄鷹團團長陳剛談了兩點看法:第一,研究對手,要研究活的,我們的雷達不如你們是死情況,我們找到了一種對付辦法是活情況,光記死的,不看活的,必出問題﹔第二,越是自己的強項越是對手防范和反制的重點,如無預防,強項很可能反而變成弱項……
據政委耿德軍說,S團能與陳剛比翼的飛行員不少,所以選他當團長,就是看中他更善於學習和思考。平時訓練、外出參觀,不論有沒有要求,他都會寫一份報告。拔河,團機關總拔不過修理廠。再次拔河,他親自指揮,贏了。啥原因?他把拔河當打仗,針對對手的特點排兵布陣,調整戰術。現在,他講的是對手的教訓,更是自己充當“藍軍”的切身體會。
陳剛正式成為“藍軍”分隊的一員已經8年多了。2007年,海軍的第一支三代戰機“藍軍”分隊組建於“海空雄鷹團”。這個“藍軍”分隊可謂群英薈萃,人人跨龍騋之馬,個個握昆吾之劍,上天能戰斗,下地能授課。首任隊長是現任東航參謀長魏文徽,如今大名鼎鼎的航母戰斗機英雄試飛員戴明盟、艦載機綜合試驗訓練保障基地司令員張少兵等,均出自這個“藍軍”分隊。陳剛當時還屬小字輩,但他上的外軍課大家都愛聽,因為死資料被他變成了栩栩如生的活情況。有次他講某國某機場的某型飛機,一般情況下前出挂某型彈,而不挂另一型彈。這可能嗎?它完全可以兩種彈都挂呀!搞錯了吧?可經有關部門証實,他說的是對的。對外軍飛機的性能和常用戰術動作,他不滿足於幻燈圖片展示,而是自己制作成三維動畫,給人以直觀感受。
陳剛說:“老有人問我:‘這些你是怎麼知道的?’其實,我准備這堂課花了半年以上時間,閱讀了多少資料,自己都記不清了。”飛行員們告訴我,團長對外國的幾種主戰機型,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隻要看到、聽到的名稱,有條件時都要作記錄,沒條件時事后要找來看。陳剛說:“不可能你要什麼資料,就有一套現成的放在你面前,隻有從大量零散資料中分析提煉才能獲得你所需要的。而各種媒介上的零散資料有真有假,有過時的,有純屬科幻的,有互相矛盾的,去偽存真,要有耐心,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但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作者見過的多媒體課件可謂多矣,但其中的視頻幾乎無一是原創,而陳剛課件中演示戰術動作的三維動畫是自己制作的,作為飛行團長,這太不容易了。陳剛卻說:“這沒有啥。為了研究戰法,我上世紀90年代就自費買了當時最好的進口筆記本電腦,自學多種軟件編程,目的就是要制作飛機的3D模型,要用動畫把典型戰法做出來。在2011年,我做到了。”在他的課件中有不少英語,他首次在對抗訓練中使用全英語指揮。說起這事,他說:“這得益於扮演‘藍軍’,得益於學軟件編程,結果3D動畫做出來了,英語也練得比較熟練了。”
“藍軍”分隊橫空出世,如一股狂飆,卷走了練為看、練為考的陋習,而吹來了練為戰、練即戰的新風。在這塊鐵面無私的“磨刀石”面前,什麼英模,什麼功臣,什麼級別,一切歷史和現實的光環都化為烏有,唯有靠實力拼殺。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藍軍”竟沒有遇到敵手。陳剛從中感受到巨大危機。他向飛行員們提出要求:“你要打敗我!”他發現,不能戰勝“藍軍”,固然因為“藍軍”成員都是尖子,但似乎更在於缺少那麼一股氣,就是老英雄高翔所說的:“打敗了你,老子就是王牌!”再次重溫團史,讀出了新的收獲:S團歷史上是王牌,是從強敵那裡贏來的,而並非因為國防部命名了才成為王牌,是先成王牌后命名。王牌誰都給不了你,唯有取之於敵。
該怎麼辦?擺在面前的有兩塊“磨刀石”。
第一塊是“藍軍”分隊,要戰勝強敵,先戰勝“藍軍”,飛行員們都以能戰勝團長為榮。我問:“有打敗過你的嗎?”陳剛說:“經常有。”樊文君就是其中一個。
第二塊“磨刀石”是有人免費送上門的。S團處於東海一線,幾乎天天都要與外國戰機打交道。與這塊“磨刀石”打交道,“急警報連著大使命、小座艙載著大擔當、單批次系著大戰略”。飛行員們的體會是:固然要防止“擦槍走火”,但更不可讓其圖謀得逞,面對面地斗智斗勇,場面驚心動魄,是否經歷過是大不一樣的。副大隊長樊文君有一次掩護我某型運輸機往南飛,到預定空域后,運輸機轉彎返航,按一般情況,掩護機也跟著轉彎,但樊文君深知對手習慣於搞小動作,而轉彎時是他悄悄尾隨的最好時機,於是他故意左轉一圈,果然發現一架外國戰機在尾隨,他立即追上去,對方看已經被發現,掉頭走了。
兩塊“磨刀石”輪番打磨,這是雄鷹團的優勢。當有人戰勝自己、打敗“藍軍”之后,陳剛又感到了另一種危機:“藍軍”如果停滯不前,還能發揮“磨刀石”的作用嗎?強中更有強中手,能人頭上有能人,得走出海軍范圍,與空軍的“金頭盔”過過招。於是,空軍的“藍軍”分隊被請來授課了,陳剛帶著小分隊到空軍去學習了。此刻,陳剛坐在空軍首屆“金頭盔”得主顏峰的對面,聽他講自由空戰的經驗。兩人都沒有想到,一年后的2014年,他們會成為跨軍種自由空戰的對手。
顏峰所在師是空軍王牌,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擊落敵機88架,擊傷29架,涌現了“英雄的王海大隊”和趙寶桐“英雄中隊”。在空軍的“金頭盔”比武中,他們是累計奪得“金頭盔”最多的部隊。現在,海空軍的兩支王牌部隊對抗,各自都派出了4組頂尖選手。空軍排在前面的是兩個“金頭盔”得主,副師長郝井文和副團長顏峰,海軍排在前面的是團長陳剛和參謀長羅長明。陳剛與顏峰首先捉對厮殺。按常規思維,這場空戰沒什麼懸念,因為空軍開展自由空戰的時間早,海軍才剛剛起步,然而面對學生陳剛,老師顏峰的“必殺技”卻難以痛快發揮。為啥?陳剛事后說:“他是‘金頭盔’,名氣大,有空戰視頻,我們用笨辦法,反復看他的視頻……找到了他的特點,心裡就有點底了。”也許因為老師對學生多少還有點小看,在顏峰與陳剛對抗結束后,空軍通過數據鏈發給第二批上去的飛行員一句話:“對手的空戰能力很強,要注意。”對郝井文,他們也研究得很認真,反復看了他的視頻,還開了他的研討會。兩家從一對一打到二對二,結果互有勝負。但是,最大的收獲不在勝負,而是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如:
郝井文說:“我們是一線部隊,不在平時演習中解決問題,就會被未來戰爭中的問題解決。”
陳剛說:“明天要吃掉對手,今天先要吃透對手。”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