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坦克-40℃冒險試驗 戰士凍掉耳朵竟不知

[導讀] 任何新武器、新裝備研發后,都必須有一群人試驗定型,然后再列裝部隊。陸軍裝甲兵某試驗場,是一支為我軍新型戰車頒發“准生証”的唯一單位,被軍地譽為“鐵騎包公”。
任何新武器、新裝備研發后,都必須有一群人試驗定型,然后再列裝部隊。裝備的好壞,直接影響戰爭的勝負和軍人的生命。陸軍裝甲兵某試驗場,是一支為我軍新型戰車頒發“准生証”的唯一單位,被軍地譽為“鐵騎包公”。如今,這支試驗部隊已組建56年。
試驗場連著未來戰場。試驗場的官兵,用高超的本領擔當裝備的“終審法官”。
56年隻干一件事
“冬入寒宵宮,夏至煉丹爐”,官兵們常年過著“反候鳥”式生活。從風雨雷霆的東海之濱到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從酷熱難耐的戈壁大漠到滴水成冰的北國邊陲,他們在奇濕、奇高、奇險、奇寒等各種氣候和地形條件下,56年隻干一件事——嚴格考核新型戰車的戰技性能,高標准、高質量完成從第一代59式坦克到最新型主戰坦克、從單一型號到裝甲車族126型372台次裝備的設計定型試驗任務,獲國家軍隊科技成果獎100余項,書寫了我軍裝甲兵史上的輝煌篇章。
那一年冬天,塔河,零下40多攝氏度。這風雪的世界裡,空氣都似乎是凝固的。
戰車在這裡搞試驗,就猶如進了四星級的“冷凍櫃”,被凍僵、凍傷是常有的事。有個邊防戰士冒雪巡邏歸來,耳朵被凍掉半個,竟渾然不知。
高級工程師王治功在組織新型坦克射擊試驗時,雪下得正緊。
按規定,首發射擊必須在車外進行。射手接連按了兩次擊發按鈕,卻沒聽到炮響。技術人員判定是車外擊發電路有故障,故障不能及時排除,大家急的直搓手。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王治功爬上坦克,要由車外擊發改為車內擊發。大家攔住王治功,勸他別冒這個險!
因為誰都清楚,稍有不慎,就有車毀人亡的危險。
千鈞一發之際,王治功登高一呼:“你們都后撤,隱蔽好!”說完,就毅然鑽進了坦克。大家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人們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
一分鐘過去了,三分鐘過去了……十分鐘后,隨著火炮一聲巨響,炮彈呼嘯而出,精確命中靶心!
嚴肅對待每一個數據
“過我鐵嘴鋼牙,方能馳騁疆場!”該場官兵以“終審法官”的嚴肅態度對待每一次試驗、每一個數據。
為了充分滿足未來戰場和部隊訓練需求,盡快使新裝備形成戰斗力,該場開展了具有前瞻性的作戰試驗、極限試驗和無人平台挑戰賽等多項試驗研究,他們還依然緊盯列裝后部隊的使用情況,隨時收集反饋信息。
去年,常溫地區試驗,他們發現某輕型坦克車體裂紋問題。由於均屬已定型產品,有人認為更換部件不影響試驗就行了。
“不行,裝備好壞事關戰場的勝負和戰士的生命,決不能含糊!”該場主任劉學工遂果斷下令終止了試驗。
他們堅持按慣例進行機理分析、故障定位、問題歸零。還會同相關部門共同努力追回、修復已列裝部隊的600余台次故障裝備。
據統計,近4年他們先后發現、根治大大小小問題881個,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
向研究型數字化發展
在試驗中,記者發現,該場官兵與32家軍工部門技術人員並肩戰斗,相互交流探討、查找設計缺陷、制定改進措施,裝備設計理念一次次在碰撞中得到優化,裝備性能也在全面、高效、嚴格的測試中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陸軍裝甲裝備快速發展,該場的任務也呈現歷史性變化:由幾年一個型號到一年十幾個型號,由機械車輛底盤試驗到偵察、指控全系統試驗,由單一裝備到一體化綜合試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裝備越來越復雜,系統越來越先進,試驗理論、測試技術、試驗方法等也水漲船高。如今,該場已總結完善了93項試驗標准,正在修訂其中31項,根據新技術發展又新制定了10項。該場自研的戰車“黑匣子”,目前已升級到了第三代。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標杆秒表到八十年代簡單的電子板,繼而到陸上和海上綜合測試系統,到現在擁有10余台野外測試車構成的裝甲車輛綜合測試中心,為遠程、動態、實時科學測試數據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目前,該場正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由任務型向研究型數字化發展。(李全勝 馮 波 李 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