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揭秘我“電子藍軍” 干擾同時假冒紅方下命令

2016年04月19日08:4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上圖:基地“電子藍軍”部隊進行模擬對抗演練。 楊漪麒攝

4月上旬,某基地接連收到來自陸軍、空軍、火箭軍等多個軍種單位的邀請,他們都表示了同一種願望——與其“電子藍軍”部隊盡早展開對抗。

“這說明部隊已由‘怕電磁干擾’轉變為‘要電磁干擾’。”看著排得滿滿當當的訓練計劃安排表,該基地總工程師王國良欣喜地說。由“怕”到“要”,得益於部隊訓練理念的轉變更新,也離不開基地電子藍軍部隊的創新發展。

2000年以來,基地不斷創新電磁裝備干擾手段、戰法訓法、評估機制,讓“電子藍軍”部隊年年都有新變化。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全軍數十支精銳先后與其捉對厮殺,雙方“年年都有新收獲”,抗干擾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優勢不是保出來的,而是打出來、闖出來的

2011年夏,在中原腹地展開的一場復雜電磁環境下信息對抗演練中,基地“電子藍軍”部隊運用信息干擾、節點破擊等戰法,實施強大電磁干擾。紅方招架不住,躲進大山深處,准備利用險要地形做屏障進行抗擊。

“他們能吃苦闖險,我們也不能認慫!”“電子藍軍”部隊干部王冰川帶領戰士背負幾十公斤重的干擾裝備,利用繩索攀爬上近百米高的懸崖。多名官兵手磨出了血泡、膝蓋蹭出了血口子,大家全然不顧。

到達預定位置后,他們快速搶佔有利地形實施干擾,打了紅方一個措手不及。“都知道你們裝備先進,沒想到戰斗作風也這麼頑強!”紅方輸得心服口服。

作為全軍為數不多的專業“電子藍軍”,這支部隊深知:優勢不是保出來的,而是打出來、闖出來的。這個“闖”,不僅體現在敢歷艱險,更體現在勇於創新。

“你們不可能干擾到我們!”2014年6月的一天,某旅通信科科長陳玉方帶領部隊參加基地化訓練,他見到“電子藍軍”部隊副部隊長李文生說的第一句話,就火藥味十足。

陳玉方並不是盲目自信。一般情況下,通信裝備配發部隊后,相應的干擾裝備才會被列入研制計劃,中間會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他們所攜帶的裝備為某新型野戰通信網,剛列裝部隊不足半年,而且所在的集團軍隻配發給了他們一個單位。

一場無形空間的較量隨即展開。開機調試、跳頻規避、節點中繼……對抗一開始,這個旅利用先進通信裝備的優勢,成功抗擊了多次電磁干擾。但是,不久紅方形勢就急轉直下:通信網絡其他節點運行良好,唯獨指揮所成了信息孤島,發出的指令如石沉大海。

原來,該新型野戰通信網配發部隊后,這個基地利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從理論攻關、軟件開發到定型生產,接連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了針對該型通信裝備的某型設備,可重點對其通信指揮樞紐實施有效干擾。

演習場上的優異表現,來源於平時科技創新成果的支撐。基地“電子藍軍”部隊成立之初,就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投入專門人力物力財力,加大干擾和抗干擾裝備研發力度,成果出爐后,“冒著熱氣”直接服務演訓一線。

不僅要有優於人的劍,更要有勝人的劍法

“命你部原地待命,做好對空警戒,發現情況及時上報!”去年7月,“火力-2015·山丹”演習在河西走廊拉開序幕。無線電波裡一份命令傳出后,勝負的天平開始出現傾斜。

紅方一個防空營接到命令后,立即放棄到指定地域集結的計劃,轉而就地組織防御。“怎麼少了防空營?”眼看集結時間臨近,部隊依舊沒有按原計劃到位,紅方指揮員正在疑惑,藍方戰機抓住紅方防空漏洞,果斷實施了低空突襲。

原來,基地“電子藍軍”部隊在演習中破解了紅方的通信密碼,隨即採取了“擾騙結合”戰術:一方面組織力量對紅方指揮所實施強電磁干擾,一方面組織力量冒充紅方指揮員,向紅方作戰群隊下達假命令,沒費多大力氣就達成了作戰意圖。

劍優於人,劍法更要勝人。該基地黨委認為,無形空間的較量不僅需要先進的裝備手段,更離不開高超的戰略戰術。他們在組織科研創新的同時,還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指導基地創新電子對抗訓法戰法,並注重做好實踐運用。

“電子藍軍”部隊技術組組長韓新文多次參加演習,對以往演習中運用的靈活戰法如數家珍:

信息佯攻、渾水摸魚、群狼戰術……在變幻莫測的無形空間,“電子藍軍”部隊招招出奇,逼著對手在險局、危局中探尋應對之策,創新訓法戰法。

一次對抗演習中,“電子藍軍”部隊重點對紅方左翼實施電磁壓制。看到似曾相識的戰法,紅方指揮員沉著冷靜,命令部隊做好各個方向對空觀察,並不忘“留一手”:派出精干力量做好右翼方向的對空觀察。果不其然,藍方在電磁壓制后突襲右翼,准備打紅方個措手不及。

結果,紅方早有准備,藍方戰機遠程突襲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演習結束時,導演部對實施精彩對抗的紅藍雙方都給出了“總評優秀”的評價。

讓無形空間的對抗顯形,無論輸贏都有價值

“是對方戰場配置不貼近實戰,才導致我們沒有干擾成功。”2015年10月,某旅與基地“電子藍軍”部隊進行了一次對抗。對抗失利后,該旅指揮員並不服氣,找到導演部理論。

與傳統演習場上面對面的厮殺、硬碰硬的較量不同,紅藍雙方的電磁對抗看不見、摸不著,裁決起來如果缺乏權威依據,參演雙方很容易對演習結果產生不同意見。

“從干擾的頻率和強度分析,你們的裝備有幾個功能模塊沒有使用。”“電子藍軍”部隊部隊長丁兆忠,通過數據回放的方式,向參演的紅方官兵復盤對抗開始后,藍方通信節點所在位置、採取的電磁干擾規避方法以及紅方在實施電磁干擾中存在的優長不足,甚至細化到天線如何調整等具體操作細節。

讓無形空間對抗顯形,輸贏才有收獲。作為紅方的某旅頓時服了氣。在隨后的數場對抗中,該旅電磁干擾能力明顯增強。

翔實數據的背后是基地官兵的辛勤付出。他們依托所屬某作戰實驗室,在軍內率先建立了電子對抗評估機制:對抗過程中採集音頻、視頻、通信信號等數據信息,對抗結束后匯總到訓練數據評估中心,通過專門的算法推算出參演雙方的干擾和抗干擾能力,以及各個時段電磁對抗方案的優缺點。

“該型升空平台有電子攔阻功能。”2010年8月,基地“電子藍軍”部隊在與某部進行長達兩個月的對抗后,對訓練數據進行了深入挖掘,不僅得出了獨家結論,還給出攔截物飛行高度和相對應干擾范圍等預測數據。

原來,這種升空平台定型早,各單位操作使用已經相對成熟,隻因為說明書裡沒有標注,導致其電子攔阻功能從來沒有被使用。面對將信將疑的受訓部隊官兵,他們組織了實際干擾測驗,預測數據也得到了一一印証。

“利用幾個數據,就發揮了老舊裝備的一項重要功能,太厲害了!”受訓部隊官兵看到測驗結果歡欣鼓舞。

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這次對抗結束后,他們還通過數據分析向受訓部隊贈送了《最佳干擾樣式表》和《最佳抗干擾措施表》,方便其今后參照組織強化訓練和拓展訓練。(周遠)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