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島上衣食住行樣樣有 海空部署增強有底氣【2】

駐軍訓練強度加大,並讓國際法“為我所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很多歷史時刻都是首當其沖承載起建設任務的排頭兵。根據《解放軍報》報道,永興島上的軍民比例為3︰1。在島礁建設中,中國海軍成為頭等功臣,並擔當著南海海域的守護神。24歲的士官張堯,17歲入伍便在島上。《環球時報》記者見到張堯時,他正手持鋼槍守衛在西沙石島的界碑前。談到這些年的變化,張堯說你們剛過來的路幾年前是條小土路,現在已是長近1公裡、寬約5米的海堤公路。島上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海軍官兵的參與。2015年12月,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在“海空雄鷹團”命名50周年紀念大會上將“西沙精神、南沙精神、核潛艇精神”等概括為“聽黨指揮忠於黨、能打勝仗打硬仗、作風優良為人民、愛艦愛島愛海洋”的人民海軍精神。
“島上的解放軍很好,有什麼困難找他們,都會來幫助我們。”一位53歲、來自海南文昌的漁民向《環球時報》記者夸起當地官兵。美麗的西沙缺少淡水,於是全軍唯一有編制的“雨水班”應運而生:專門收集雨水,並淨化、輸送淡水。1999年西沙就建成雨水收集淨化庫。十多年來,雨水班的戰士收集淨化了120多萬噸雨水,換作市面上常見的18升裝大桶水,是6667萬桶﹔如果用載重量750噸的“瓊沙3號”輪從海南島專門運,需要運1600趟。除“雨水班”外,島上的“雷鋒班”也廣為人知,隻要群眾有困難,比如家電、車輛、機械等修理工作或是漁船出海遇到危險,台風來了需要救助,都可以找“雷鋒班”。
碧海藍天、艦船椰樹只是游人眼中的風景,真正生活在這裡的人更清楚高溫、高濕、高鹽和缺水意味著什麼。幾個小時室外行走后,《環球時報》記者的臉便被晒黑。接受採訪的官兵隻有女兵穿上了白色的夏常服,穿訓練服的男兵解釋說,白色衣服容易臟,島上缺水,不好洗,所以隻有需要的時候才會穿。西沙某水警區司令員劉堂告訴記者,條件再惡劣,部隊訓練活動都要正常進行。防空襲、抗登陸,緊急拉動以及非戰爭軍事行動演練都會按計劃進行,“近來美國在南海頻頻搞小動作,官兵們訓練的主動性、積極性比以前更強。以前是壓著練,現在是自覺練,訓練強度和難度比過去都大,但抱怨反而少了”。劉堂認為這就是軍人的血性。
登島前記者被提示的一項注意事項是“注意環保……避免破壞生態環境”。中國在南海島礁建設中十分注意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但總有些國家對中國無端指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回應,中方島礁建設經過多年科學評估和嚴謹論証,有嚴格的環保標准和要求,不會對南海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永興島海軍部隊港營科工程師王憲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海軍部隊非常注意動植物的保護,除椰子樹外,海軍官兵在島上種植了抗風桐、羊角樹、野枇杷、馬尾鬆等樹木,種植面積達到幾百畝。島上的將軍林就是源於搞好綠化、美化營區,每一位來到永興島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將軍都要種一棵椰樹,迄今已有1400多棵。為保護海洋生物,永興島嚴禁捕撈海龜、採撈珊瑚,並會不定期檢查。對於島上的生活垃圾也會妥善處理,有些要拉回大陸處理。島上還有污水處理站,可將污水處理為中水,再次使用。
除專業化的保護生態環境外,守島官兵對國際法的應用更讓人印象深刻。駐島海軍部隊作訓科參謀金磊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嫻熟地解釋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以及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等的實際使用。這些都是中國海軍在南海地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